六月的臺特瑪湖,湖水微波粼粼,翠綠的蘆葦隨風搖曳,偶有水鳥在叢中嬉戲。很難想象,二十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死寂的鹽堿地,湖床裸露,風沙肆虐。為治理沙漠、恢復流域生態,新疆若羌進行了多方嘗試。
水潤荒原 塔河下游重披綠裝
歷史上,臺特瑪湖湖面面積一度達到183平方公里,湖畔胡楊挺立,水鳥盤桓。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塔里木河干流下游斷流,尾閭臺特瑪湖干涸,周邊數百公里淪為一片死寂。
湖泊干涸引發的連鎖效應隨之而來:貫穿湖區的218國道被流沙阻斷、附近農田村莊被黃沙吞噬、區域內胡楊林成片枯萎、特有魚種功能性滅絕......
為了讓臺特瑪湖恢復往日生機,2001年,中國政府啟動總投資約107億元人民幣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項目,連續25年組織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態輸水。
大西海子水庫管理站站長章瑜告訴記者,目前臺特瑪湖核心區已經穩定維持在適應水域面積。近幾年他們多采用“雙河道、多時段、長歷時、小流量”的輸水模式,通過橫向漫溢下泄水量,實現對兩岸生態脆弱區及地下水埋深的有效補給。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分布對比圖。 中新社記者 馬鸞宇 攝
遙感數據顯示,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蓋面積已從2000年的830余平方公里擴大到2023年的1790余平方公里。不僅如此,流域內的植物種類也從生態輸水前的7種增加到26種,以往難覓蹤跡的水鳥、黃羊等野生動物也再次現身。
巧治流沙 織就金色防護網
在臺特瑪湖以東,一場浩浩蕩蕩的“阻沙護綠”工程也在同步推進。
“這個區域地處塔里木盆地的東灌風口,是南疆沙塵暴的主要策源地和路徑區。”若羌縣林草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李賓介紹。
為了減輕風沙侵害,若羌縣聯合新疆林業科學院共同探索實施“間隔治沙”模式,通過將草方格與高立式沙障捆綁成“組”,并科學調整“組”間距達到有效削弱風力、固定流沙的作用。“該模式不僅提高了治理效率,還能降低投入成本?!崩钯e說。
臺特瑪湖東側的流動沙丘空白帶上,草方格和高立式沙障依次排開?!?a target="_blank" style="outline: none; zoom: 1; cursor: pointer; color: blue; text-decoration-line: none;">中新社記者 馬鸞宇 攝
站在工程區域內的沙丘上,記者看到,草方格和高立式沙障縱橫交錯,即使狂風肆虐,沙障周邊的黃沙依然保持“平靜”,被牢牢“釘”在原處。
當地村民吉力力·白克力對記者表示,工程的實施有效減輕了風沙對濕地、植被的侵害,“現在環境好了,游客也多了。”
與沙共舞 尋找治沙新路徑
臺特瑪湖的復蘇,也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更多、更可持續的選擇。
依托流域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若羌在臺特瑪湖附近區域探索實施“工程+生物+沙產業”治沙模式,通過因地制宜在兩排草方格間種植酸棗、沙棘、黑枸杞等沙生經濟作物,達到治沙又致富的雙重目標。
在湖區以北的5200畝“工程治沙+生物治沙”試驗區,4月栽種的梭梭、5月套種的黑枸杞已抽出嫩枝,為漫漫黃沙增添了點點綠意。
臺特瑪湖以北的“工程治沙+生物治沙”試驗區,兩個月前栽種的苗木已露出新芽。 中新社記者 馬鸞宇 攝
“我們按照株距1米、行距2米、留空8米的標準種植梭梭。間隔區域鋪設草方格并種植黑枸杞。草方格擋住風沙,梭梭和黑枸杞能固沙,還能帶來經濟收益,一舉三得?!崩钯e說。
如今臺特瑪湖這顆“沙漠明珠”不僅重煥生機,更成為了阻擊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東部庫姆塔格沙漠“握手”合攏的關鍵屏障。在這里,“生態引擎”的動力還在持續勃發。(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