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微創手術”,實則直擊民生痛點;聚焦“小切口”,卻能釋放改革大效能。今年3月以來,衡水市積極謀劃開展“微改革微創新”提質擴面行動,將改革實施范圍拓展至各縣市區,改革領域延伸至營商環境、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全市125項“微改革微創新”事項以“精準滴灌”式創新讓改革成果更可感可及。
全域聯動: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成景”
改革需“接地氣”,更要“連成片”。今年以來,在認真總結市直層面“微改革微創新”經驗做法的基礎上,我市全力打造“微改革微創新”2.0版。
各縣市區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實踐,嘗試以“小”變化優服務、促發展。經過一個多月緊鑼密鼓地篩選、修改、完善,在市級層面確定16項“微改革微創新”事項基礎上,全市又新增實施109項改革事項,力爭形成“一地突破、全市共享”的生動局面。
由景縣實施的“社區公益大講堂”活動,截至目前,共招募志愿者講師72人,舉辦快樂周末興趣班、多彩假期班、成人夜校班等社區公益大講堂活動400余節次,累計惠及居民8000余人次;武強縣試點推行農村承包“小田變大田”改革,通過不改變承包關系、不損害農戶承包權益,重新確定耕地空間位置,為農業集約化奠定基礎;武邑縣保證全縣每個小區至少配備一個便攜式挪車器,為消防救援人員搶救人民生命和降低財產損失爭取時間;由故城縣創新建立的校園餐一體化平臺,切實解決校園食品安全問題,大大提升學生就餐體驗,目前,該模式已覆蓋全縣28所公辦中小學校食堂;桃城區創新開展“文明家風潤桃城”活動,通過“講、展、演、樹、評”五種形式,廣泛開展“文明家風潤桃城”六進工作,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精神支撐。
這些“關鍵小事”的不斷落地,不僅帶來局部突破,更推動了整體的大發展,促進了民生的大幅改善與治理水平的顯著提升,為全市基層治理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
領域拓展:從民生服務到多域協同
改革“小齒輪”如何驅動發展“大引擎”?我市將“微改革”從民生領域向多維度拓展——
營商環境“加速跑”。作為河北省首個試點,推出“不動產登記+企業貸款審批集成辦”服務,實現銀行與政務平臺系統直連,企業“只進一扇門、辦成兩件事”,審批效率大大提升。阜城縣探索在企業推行“首席品牌官”制度,進一步提升縣域企業品牌管理水平,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助推企業從“生產型”向“品牌型”升級。
基層治理“有溫度”。故城縣創新“積分制”鄉村治理模式,各村依據村規民約,因地制宜細化設置積分體系和獎勵,激發村民參與熱情;創建“幫大哥”“幫大姐”調解室,構建和諧鄰里關系,冀州區委社工部聯合區司法局已建立8個調解室,調解民生問題近20件;棗強縣探索在居民小區建立紅色居民議事會,組織居民通過共同參與討論解決身邊事95件;饒陽創新推行AI賦能人民調解五“智”工作法,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快速梳理案情、分析證據,大大節省調解時間、提高調解效率。
民生服務“更貼心”。打造“學駕一件事”平臺,實現報名、體檢、考試“一網通辦”;建成49個“湖小苗”愛心社,為473名留守兒童提供常態化幫扶,織密家校社協同育人網絡;深州市創新開展“手機變砝碼”計量惠民專項活動,打擊電子計價秤“缺斤短兩”行為,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消費權益;安平創新“潮汐菜市場”管理模式,既方便居民購物又緩解了商販占道經營等問題。
鄉村振興“添動能”。武強縣以科技小院賦能鄉村振興,圍繞缺乏地域品牌、蔬菜種植技術薄弱、農村技術人才少等方面開展技術創新和農技服務,同時轉化推廣新成果,培養優秀農業應用型人才,為農業綠色轉型和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目前,已圍繞村情種植情況深入調研2個村,開展了首期農民技術培訓。
生態環保“筑屏障”。濱湖新區創新開展自然生態教育進學校、入課堂活動,通過科普講座、手工實踐與趣味互動相結合的形式,進一步普及候鳥保護知識,激發青少年生態保護意識。
這些微改革、微創新以小見大,牽一發而動全身,將成為服務百姓、促進發展的直接動力,推動我市社會各領域協同進步,實現高質量發展。
靶向攻堅:把“問題清單”變“幸福賬單”
改什么,群眾說了算;怎么改,數據來說話。我市以需求為導向精準施策,讓廣大群眾在一枝一葉中感知改革的溫度和力量。
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民意調研,精準捕捉到群眾反映集中、關系民生密切的問題,針對這些痛點難點,我市創新推出一系列接地氣、暖民心的微改革舉措:創新發展機制扶持壯大民營民間劇團,讓民間劇團重煥活力;建設示范性老年助餐食堂,讓銀發群體吃得省心、放心又安心;“數據+”賦能筑牢反詐防護網,全力守護老百姓的“錢袋子”;創新舉措為重點人群安裝煙感報警器,重點關注弱勢群體的居家消防安全;舉辦中醫藥文化夜市,進一步普及中醫藥傳統文化知識;創新舉辦健康減重大賽,引導群眾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實施集采藥品進定點藥店改革,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便捷買到質優價宜的集采藥品。
改革攻堅不止,創新突破不息。我市將聚焦“可持續”與“可感知”,推動改革從“解決一件事”向“辦好一類事”深化,讓更多“小創新”匯聚成高質量發展“大動能”,繡出一幅更有溫度、更具活力的民生畫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