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如鏡的湖水倒映著遠處的山巒、色彩斑斕的花卉在房前屋后競相盛開、錯落有致的房屋在鮮花簇擁下若隱若現、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5月23日,走進昌黎縣昌黎鎮杏樹園村,映入眼簾的這幅“鳥語花香”圖景讓人心生向往。
花卉是杏樹園村的主導產業。杏樹園村利用依山傍水、氣候濕潤的資源稟賦,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體系完整的花卉產業。目前,杏樹園村有627戶花卉種植專業戶,種植梔子、檸檬、山茶、月季、繡球、珍珠梅、金橘等花卉100多種。2024年,全村銷售盆花1200萬盆以上,年產值約9000萬元,人均收入約2.1萬元。
“杏樹園村屬半山區,背靠碣石山,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耕地面積有限,家家戶戶只能發展庭院經濟,把房前屋后的閑置土地都種上了花卉。”杏樹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志剛邊走邊介紹。
在王志剛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村民馬丹丹家,看到房屋周圍建了大大小小7個棚室。馬丹丹告訴記者,父母種花種了30多年,4年前,她從外地回到杏樹園村,接過父母手中的“接力棒”,種植3200多盆檸檬樹,如今,她家年收入可達30多萬元。
每年12月,馬丹丹都會從村里其他育苗戶處買來檸檬樹的小苗,培育近1年后,也就是第二年的11月,檸檬果實陸續成熟,開始售出。馬丹丹說:“到時,每棵樹上掛著十幾顆、二十幾顆檸檬果,多的有掛50多顆的。3000多盆檸檬樹很快售罄,供不應求。”
下午2時許,沿村內道路步行,記者見到了村民孫秀華,她正準備給花卉進行當天的第二次澆水。
孫秀華雖然不如馬丹丹家種植花卉時間長,但也一個人打理著3000多盆金銀花、9000多盆食用玫瑰。
“金銀花好養,但每年4月初,需注意預防黑斑病、白粉病、蚜蟲等,否則整株花就都完了。食用玫瑰既怕旱也怕水,需要一天澆兩次水,澆小水……”花卉養護是一個技術活兒。孫秀華嘴上說著簡單,卻也是多年摸索的經驗積累,好在如今她對花卉的生長習性、管護方法已經如數家珍。
憑借花卉種植,孫秀華每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這讓她感到很幸福,“卸貨、裝盆的時候就雇工人來做,銷售有經紀人幫忙,大部分時間里,我一個人澆澆水、施施肥,很輕松、很省心。”
孫秀華口中所說的經紀人,是杏樹園村在發展花卉產業過程中,有的村民在種植花卉的同時化身花卉經紀人,他們內引外聯,不僅幫助客商從村里采購花卉,還帶來了準確的市場信息,指導花農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品種結構。
“目前,全村有10多名花卉經紀人幫助村民銷售花卉。”王志剛說,為方便花卉交易,2009年,杏樹園村在村內還建起了花卉交易市場,村民只需要把客商看中的花卉從家里送到市場,各類花卉就可以從這里集中裝車發往全國各地。
正是由于有了成熟的交易體系,讓杏樹園村花農在銷售端沒有后顧之憂。
在昌黎縣昌黎鎮杏樹園村,幾乎家家都有自己的花圃和大棚。記者 劉劍 攝
杏樹園村還成立了花卉協會。王志剛介紹:“花卉協會過去主要給予養護技術指導,幫忙聯系市場。現如今,村民的花卉養護技術早已駕輕就熟,銷售方面也有了穩定的市場,協會正在選育適宜本地種植的花卉新品種,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再添助力,讓‘美麗產業’成為村民的‘幸福產業’。”
讓“美麗產業”成為“幸福產業”,不僅是杏樹園村村民的樸實心愿,更是昌黎縣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這種“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發展思路,正助力昌黎縣更多鄉村像杏樹園村一樣,以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賦能。
昌黎縣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主任齊曉玉介紹,近年來,昌黎縣立足資源稟賦,優先選擇縣域現有特色、優勢產業,通過“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形成了一批主導產業更突出、市場前景好、組織化程度高、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專業村鎮。
在灣里村,全村100%的耕地、100%的農戶、80%以上的人口從事葡萄種植及相關產業,2024年,全村葡萄產業總產值達到613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6786元;還有郝宋莊的草莓、小營村的旱黃瓜、馬芳營村的旱黃瓜、新金鋪二村的蘿卜……昌黎縣立足優勢,深挖潛力,以“一村一品”農產品品牌打開市場。
擁有100多年粉條生產歷史的龍家店鎮,全鎮80%以上的人口從事粉條生產及相關產業,直接帶動就業1.2萬人,人均年增收1.9萬元。還有十里鋪鄉的葡萄產業、龍家店鎮的粉絲加工產業、荒佃莊鎮的皮毛產業、新集鎮的蔬菜產業……昌黎縣各鄉鎮通過培育特色產業,以“一鎮一業”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齊曉玉表示,昌黎縣將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持續加強“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農業增效來助力農民增收,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