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鋪戰斗中八路軍向日軍射擊。河北日報資料片
“巍巍太行起狼煙,黎涉路隘隱弓弦。龍騰虎躍殺聲震,狼奔豕突敵膽寒……”涉縣響堂鋪村,響堂鋪伏擊戰紀念碑在村口靜靜矗立。一旁的石碑上,徐向前元帥所作的這首詩,記錄著87年前的響堂鋪戰斗場景。
1938年3月,侵入晉南、晉西的日軍,雖然連遭八路軍打擊,但仍繼續向黃河各渡口進犯。3月26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決定由副師長徐向前指揮部隊在邯(鄲)長(治)公路黎城至涉縣間的響堂鋪地區設伏,殲滅日軍運輸車隊,徹底切斷日軍補給線。
響堂鋪是日軍翻越太行山進犯山西的咽喉之地,南北兩側高山聳立,中間峽谷狹長,邯長公路就在峽谷內。
3月30日,八路軍在邯長公路上布置好一個長長的“口袋”:三八六旅七七一團全部和七六九團主力在地形復雜、便于隱蔽的北側山地設伏,并各派出一股部隊到多懸崖峭壁的南側山腳下設伏,以防敵人逃竄。同時,七六九團抽出幾個連在椿樹嶺等地設伏,阻擊可能由涉縣來援之敵。三八六旅七七二團主力集結在七七一團右后方的馬家拐,并派出小部隊向東陽關附近的蘇家峧游擊警戒,阻擊可能由黎城、東陽關來援之敵。
次日,日軍第十四師團的輜重部隊及掩護部隊400余人,由黎城經東陽關向涉縣開進。上午9時,第七七一團放過日軍前100余輛汽車,讓其行進至第七六九團伏擊區,待其余汽車全部進人伏擊區時,在徐向前統一號令下,兩個團以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同時向日軍實施猛烈的火力襲擊,并沖向公路,以刺刀、手榴彈消滅敵人。
在響堂鋪戰斗打響的同時,擔負警戒任務的七七二團擊潰了由黎城出援的日軍300余人,七六九團一部擊退了由涉縣出援的日軍400余人。
響堂鋪戰斗歷經2小時激戰,八路軍共殲日軍少佐以下400余人,毀敵汽車180余輛,繳獲長短槍130余支、迫擊炮4門,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
由于戰前后方勤務工作組織得好,提前待命的民兵和群眾隨同部隊迅速打掃戰場,迅速轉移繳獲物資,因而當戰斗結束后,10余架敵機來襲時,參戰部隊已安全轉移。
響堂鋪戰斗充分展示了八路軍游擊戰術的特長,給近距離觀戰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上了一堂生動的實戰教學課,被劉伯承稱為“伏擊戰的典型范例之一”。
(河北日報記者常方圓整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