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酷暑成為全國多地揮之不去的“烤”驗,在京津冀的版圖上,一片“清涼綠洲”正悄然釋放著巨大的吸引力和能量。這里,山海相依,林草豐茂,高原壩上清風送爽,渤海之濱濤聲伴眠;這里,夏日的平均氣溫低至令人艷羨的2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天然空調房”;這里,就是河北——一個正將“清涼”這一天賦資源,精心鍛造為驅動區域發展“熱經濟”引擎的活力之地。
本臺推出系列報道《河北“涼”策——解碼夏日清涼經濟熱效應》。記者深入燕趙熱土,探尋這股“清涼經濟”如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賦能地方經濟轉型升級。今天請看《河北的清涼底氣從哪兒來?》。
夏夜,張家口市沽源縣的庫倫淖爾湖畔。篝火映紅夜空,烤全羊香氣裹挾著17℃的湖風撲面而來,游客們載歌載舞,盡情享受著這里的美景與清涼。
庫倫淖爾湖畔,乘游船泛舟,觀水天一色
在秦皇島北戴河鴿子窩公園的淺灘上,游客邢晶晶一早就帶著孩子來趕海了,挖小蟹、捉小魚,在沙灘上嬉戲打鬧,與大海親密接觸,盡享夏日清爽。“這里水質干凈,孩子大人玩得都很開心。”邢晶晶說,這里是假期休閑的好去處。
一位小朋友在北戴河海灘上玩耍
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井元元介紹,河北發展“清涼經濟”有著先天的自然稟賦:這里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從壩上高原到渤海之濱,立體氣候特征顯著,被譽為濃縮的“國家地理讀本”。壩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夏季氣溫比京津冀平原低10℃以上;燕山—太行山地形復雜,植被繁茂,峽谷幽深,夏季東南暖濕氣流遇山地抬升冷凝,形成云霧和降水,降溫效果明顯,形成涼爽、清新的局地小氣候。壩上、太行、燕山等高海拔地區夏季平均氣溫在20℃左右,塑造了京津冀“冷涼資源帶”。
記者采訪發現,區位交通成為河北發展“清涼經濟”的第二大優勢。河北多個避暑勝地地處“環京津”核心位置,高鐵、高速網絡密布。截至今年4月,我省聯通京津的干線公路已經達到54條。“一小時避暑圈”,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京津游客。
在承德避暑山莊,層層荷葉托粉荷,微風攜暗香穿透夜色。湖面如鏡,倒映著煙雨樓的飛檐翹角,來自北京的游客姜先生說,一家人泛舟湖上,仿佛穿行于清代宮廷畫中。
青山半隱白云中,碧波托起煙雨樓
夜幕降臨,承德雙灤區元寶街瞬間化身為夢幻的藝術空間。身姿曼妙的飛天仙子伴隨著激昂鼓點輕盈舞動,飄逸的衣袂好像在訴說著千年古韻;街角一隅,戲曲演員們粉墨登場,一招一式盡顯傳統戲曲的獨特魅力。
元寶街游人如織
元寶街作為城市文化新地標,創新突破傳統演藝模式,采用流動的舞臺和小而美的演藝場景,讓藝術從劇院“走出”,真正“走進”街巷。鼎盛元寶街總經理楊永介紹說,他們將沉浸式藝術表演與NPC互動體驗有機融入街區演出,這種創新的演藝形式,不僅為游客帶來了全新體驗,更推動了文旅經濟蓬勃發展。
元寶街演員們與游客互動演出
創新形式、探索新路徑,我省各地積極將“清涼資源”提升為戰略產業,也讓“政策驅動”成為河北發展“清涼經濟”的又一大優勢。在張家口,一張全域避暑旅游的藍圖正在鋪展。張家口市文旅局牽頭打破縣域行政壁壘,將沽源的湖光瀲滟、崇禮的山地激情、張北的草原遼闊等各具特色的“涼”味資源串聯整合,推出2025年“夏游張家口消夏避暑季”系列主題活動。
庫倫淖爾大型實景馬術情景劇《圓夢·庫倫淖爾》演出現場
崇禮奧林匹克公園產品專員王佳介紹,崇禮森林覆蓋率已達到71.53%,夏季平均氣溫僅18.4攝氏度,依托這份清涼優勢今年夏季他們推出如意水岸樂園、無動力樂園等‘消夏嬉游季’系列活動,迎接八方來客。
崇禮奧林匹克公園如意水岸樂園游客們體驗高空自行車項目
省級層面也在多點發力。7月初,河北省氣象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發布3條避暑旅游線路,以生態為基底,人文為脈絡,串聯渤海浪漫、壩上壯闊與太行幽深,繪制了“風有涼度、山有故事、海有詩意”的清涼畫卷。
河北省避暑氣候旅游路線
7月5日,2025(第五屆)京張全季體育旅游嘉年華在張家口市崇禮區正式啟動,全力叫響“戶外在河北”和“嗨玩京張”的特色品牌。河北省體育局財務保障和產業服務中心主任郝巖介紹,河北圍繞京津以及周邊省份,發揮近的優勢,做足美的文章,推出一系列高品質體育賽事活動,搭建體育與文化旅游等業態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打造賽、食、賞、購、游為一體的消費新場景。
在萬龍度假天堂舉行的2025山地跑世界杯(中國崇禮站),就吸引了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名選手參加,在平均18℃的清涼氣候中點燃運動的激情,這也是該項賽事首次落戶中國。
2025山地跑世界杯(中國崇禮站)比賽現場
從壩上高原的清風草浪,到渤海之濱的粼粼波光;從皇家御苑的詩畫意境,到太行深處的蔥蘢清涼……“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不再只是一句吸引游客的口號,更成為了河北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生動注腳。那么河北“涼”策又是如何謀篇布局,讓每一縷清風都承載產業機遇,讓每一處清涼都煥發時代活力。請您繼續關注。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