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晚報記者 胡克堅 陳紅紅 尹紅權
夜幕低垂,石衡滄港城際鐵路滄州動車所動走線施工現場卻未沉寂。沒有傳統工地的煙塵彌漫與人聲嘈雜,三臺智能設備——推土機、平地機、壓路機正在北斗衛星的無聲指引下精準作業。智能推土機的鏟刀自動找平,誤差控制在厘米級;智能平地機無需人工測量,僅憑車載系統就能完成高精度平整;智能壓路機則在無人駕駛模式下平穩推進,遇障時自動預警剎車。
這場由河北亞金智能建設有限公司主導的“智能筑路”實踐,正在改寫中國交通基建行業的施工范式。
通過北斗衛星定位,實現了高程的自動控制和無人駕駛。
“經驗活兒”到“智能活兒”
7月15日晚上9時,記者站在滄州動車所動走線工地旁,只見智能推土機搭載自動輔助施工系統,施工過程中鏟刀自動找平,能夠實現厘米級定位。智能平地機駕駛員劉峰正輕松地握著方向盤,鏟刀在車載系統控制下自動升降。“以前平地機刮平都是技術員打了點,司機掌握著平地機鏟刀上下掌握著找平。”有著十幾年駕齡的劉峰說,“那時全靠手感,一天下來腰都直不起來。”
如今,劉峰只需要將技術員提供的高程參數輸入車載電腦,按下“自動”鍵,平地機就會像被一雙無形的手操控,精準完成找平。“夜間施工和白天沒區別,以前想都不敢想。”他笑著說,智能系統讓“黑夜如白晝”成為現實,施工效率也提升至傳統設備的1.5倍。
不遠處,智能壓路機正上演更令人驚嘆的場景。駕駛員趙振龍在車載屏幕上點擊“創建任務”。“今天壓路機設置自動駕駛,咱們開始設置‘創建任務’,設置完成我們下車,自動駕駛開始。”趙振龍一邊操作一邊向記者介紹,“智能壓路機不僅能夠實現無人作業,還具備障礙預警和主動防撞功能。”
楊見雨團隊在現場商定施工方案。
“苦臟累險”到“智慧高效”
由推土機、平地機、壓路機組成的智能路基施工設備,以其智能化的設計、精準化的質量、便捷化的操控,讓施工更簡單、更智慧、更高效。把這些設備引入行業內的就是河北亞金智能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見雨。
楊見雨的筑路生涯始于河北建設集團路橋分公司,他從一名技術員起步,到項目總工、生產經理、項目經理,再到卓誠路橋總工程師,二十余載與砂石瀝青為伴,道路施工的每一道工序早已融入他的血脈。
目睹高鐵高速路網飛速延展,施工方式卻停滯不前,看到工友們滿身塵土、測量員反復奔波、夜間施工因安全風險而停滯時,楊見雨深感焦慮。“我作為一名專業技術人員,從事修路工作20多年,看到咱們國家這些年,高鐵、高速發展得特別快,但是在施工過程中,一直沿用著傳統的施工設備和工藝,就想在道路施工這個領域有所創新和突破,促進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引領行業邁向智能化,讓施工更簡單。”他說。
2018年,楊見雨創立河北亞金智能建設有限公司。創業的初心無比清晰與堅定,那就是——把“苦、臟、累、險”的標簽從筑路行業撕掉,讓施工更安全、更精準、更高效。不到7年時間,河北亞金就實現了從“綠色”到“智能”的跨越,這個過程被楊見雨形象地比喻為“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解決“環保關”,向污染宣戰。這是企業的責任,也是行業升級的起點。“成立之初購進了國內最先進的道路施工設備,比如說干洗車、國Ⅳ、國V排放標準的施工設備,解決了揚塵污染和尾氣排放的問題。”楊見雨說。
第二步攻克“精度關”,觸摸“智能”門檻。這是智能施工的啟蒙之舉。楊見雨團隊將RTK(實時動態測量技術)安裝在銑刨機上,通過衛星定位實現大面積自動找平。“我們購進了帶多點找平功能的銑刨機、RTK等設備,并創新性地把RTK安裝在工程設備上,實現了銑刨的大面積找平和實時動態測量,邁出了智能施工的第一步。”
第三步,實現“無人化”,引入智能路基施工設備3套共9臺,讓機器自主感知、精準作業,實現了“設備互聯、數據互通、自主作業”的閉環。“通過北斗衛星定位,實現了高程的自動控制和無人駕駛功能,實現了24小時連續作業。”楊見雨說。
“無人化”的實現,使工程安全性更高,并且提高了工程質量和施工效率。“現在工作面上幾乎沒有施工人員了,而且智能路基施工設備通過精準的高程自動控制,取消了人工測量環節,減少設備作業等待時間,同時解決了夜間無法施工的弊端,使夜間施工和白天的施工效率幾乎相同。”中鐵六局現場負責人劉卓說。
智能路基施工設備解決了夜間無法施工問題,效率和白天施工幾乎相同。
“單點突破”到“行業引領”
這樣的“智能軍團”在全國仍屬稀缺。據統計,目前成套路基智能施工設備在全國僅投用20套,河北亞金是河北省內唯一擁有該設備的企業。除滄州項目外,其設備還在雄忻高鐵保定東站、阜平新南環等重點工程中應用,并代表國家最高施工水平投入到馬來西亞泛婆羅洲高速公路施工中。智能設備不僅解決了海外項目人工成本高的難題,更將中國交通基建的“智能標準”推向了國際。
智能施工設備的崛起,是科技賦能傳統基建的必然,是施工方式的革命,更是新質生產力在交通基建領域的生動實踐。亞金的目標,就是持續深耕,做這場智能建造革命的堅定推動者和引領者。
“智能施工設備的發展,是科技進步與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其帶來的效率、質量、安全、成本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是革命性的,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成本的逐步下降、標準的建立完善以及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智能施工設備的發展趨勢是向綠色化、標準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必將在路基施工乃至整個交通基建領域,扮演著越來越核心的角色。”楊見雨說。
■記者手記
讓每一寸道路的誕生,都更安全、更精準、更高效,這是智能時代賦予筑路人的新使命。20年前那個拿著圖紙和卷尺在工地上揮汗如雨的技術員,從未想過未來的某一天腳下的路基會孕育出“無人化”的種子。那些曾經被粉塵包裹、在噪音中堅守的身影,如今正在被北斗衛星無聲地指引。
當平地機在夜間精準作業,當壓路機在無人駕駛中平穩推進,一條由鋼鐵、芯片與人類智慧共同鋪就的路,在中國大地上寸寸延伸。這條路,始于腳下,通向遠方。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