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時評論員:向北
炎炎夏日,河北多地以創新思維破解高溫難題,將人防工程、文化場館等公共資源轉化為避暑納涼新空間,為市民撐起清涼傘,激活消費新潛力,彰顯出城市治理的民生溫度與發展智慧。
人防工程創新利用,戰備空間變身城市會客廳。石家莊將7處總面積超8萬平方米的人防工程改造為避暑納涼點,日均接待量超3000人次。通過增設休閑座椅、飲水機、共享充電寶等便民設施,打造出集避暑、休閑、服務于一體的城市會客廳。更令人稱道的是,納涼點巧妙利用3D投屏、體感游戲等科技手段,讓市民在享受清涼的同時,還能深入學習人防知識,了解城市歷史。這些舉措既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又實現了功能性與文化性的完美融合。
公共場館服務升級,暖心舉措潤澤人心。邯鄲磁州窯博物館變身清涼驛站,開設清涼閱讀區,將空調冷氣與文化滋養巧妙結合,通過延長開放時間、優化服務內容,使其成為市民避暑的精神棲息地。邢臺、衡水等地則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戶外勞動者,通過暖心驛站、雷鋒志愿服務站,為他們提供酸梅湯、充電線、應急工具等物資,構建起覆蓋環衛工人、快遞員等群體的“清涼防線”。這些舉措體現了公共場館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互動的轉變,讓公共服務更具溫度與人文關懷。
文旅融合場景再造,激活清涼經濟新動能。這些避暑場所不僅著眼于送清涼,更通過場景創新激活消費潛力。石家莊人防納涼點內,紅色主題餐廳、葡萄酒文化長廊等特色業態吸引年輕群體打卡,有效帶動了餐飲、文旅消費;邯鄲磁州窯博物館的閱讀區與磁州窯展陳相得益彰,形成文化+避暑的多重體驗。這些清涼空間正成為暑期消費的流量入口。通過“避暑+”模式,催生出新業態、新場景,為城市經濟注入新動能。
從人防工程到清涼空間,從公共場所到暖心驛站,河北各地的一系列創新實踐,用小切口解決大民生,用“微更新”激發新活力,彰顯了城市治理的用心與溫情。當公共服務更貼心、城市空間更友好、消費場景更多元,高溫下的城市不再只是“烤驗”,而成為展現治理效能與人文關懷的舞臺。這樣的“清涼變革”,值得更多城市借鑒與推廣。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