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雄安新區雄鄚路二期工程中的燕南長城大橋開始建設。這本是一條很普通的新聞,但卻引發了廣泛關注。原因就是這條原本規劃的直線公路,落地時卻架了一座橋、繞了個大彎。
雄安新區雄鄚路二期工程燕南長城大橋建設現場
短短15公里的雄鄚路北起雄縣縣城,南連鄚州鎮,串聯起白洋淀淀南、淀東與雄安新區主城區,是一條貫通新區南北的重要干線公路。既然如此重要,為何要大費周章?原來,這條路要穿過燕南長城遺址、古州城遺址、鄚州城遺址、鄚州廟遺址等四處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這四處歷史遺址,建設者們花費5年時間,精心規劃設計,最終決定在燕南長城遺址上方建一座599米的大橋,并把部分路段東移1000米避讓其他三處遺址。
工程建設中為遺跡保護“繞遠路”的例子,在新區建設中比比皆是:海岳大街為南陽遺址讓路153米,雄忻高鐵為白龍遺址留出200多米保護距離,環淀路一期工程為避讓三各莊遺址重新制定方案……這樣做的結果是,工程成本增加、施工變得復雜、工期相應延長。雄安新區這種“繞遠路”的選擇到底值不值?雄安建設者們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鄚州城遺址殘存城墻
“繞遠路”是為了守住文化記憶。遺址是文化沉淀的載體,是歷史的“活化石”,承載著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信息和獨特的地域記憶。燕南長城比秦長城早100多年,是燕文化的標志性遺存;古州城、鄚州城展現著古代農耕、漁獵與游牧文明的交流碰撞,是研究冀中地區古代城市、社會發展、民族融合的重要載體;鄚州廟則在明清時期就享有“天下大廟數鄚州”的美譽,流傳百年的習俗仍在延續。只有保護好這些歷史遺址,才能確保雄安歷史文化的延續性,不斷增強地域文化認同感。
“繞遠路”是為了留住城市根脈。作為凝固的歷史,遺址勾勒出了城市的原始風貌,也架起了一方歷史的文化骨骼。雄安新區既是一座拔地而起的未來之城,更是賡續燕趙文脈的名城古鎮,厚土之下還埋藏著幽燕都邑、兩漢遺存、隋唐城址、宋遼古戰場……從戰國至明清,8座古城遺址錯落層疊,貫穿起綿延不絕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底蘊。只有保護好這些歷史遺址,才能為“未來之城”的發展守住根與魂,才能形塑“千年之城”的精神內核。
古州城遺址石碑
“繞遠路”是為了創出古韻新生。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雄安新區設立之初,就“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原則,古樹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讓新城市有老場所,讓老百姓記得住鄉愁。工程建設為歷史遺存“讓路”“繞遠”,為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深度交融留下足夠空間,為歷史遺跡綻放時代光彩打下最好鋪墊。只有保護好這些歷史遺址,才能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品質提升的雙向賦能,才能讓歷史的千年與未來的千年在雄安重疊。
對待歷史遺址的態度和做法,考驗一座城市的寬容與耐心,折射的是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平衡好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雄安新區無疑作出了最好的榜樣與標桿:為歷史文化遺址主動繞個路,文物保護就少走彎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能大踏步前進。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