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市民在城市書房盡享閱讀時光。記者 郄 磊 攝
滹沱潮涌,奔流千年古韻;太行疊翠,見證時代新篇。在燕趙大地,石家莊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正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永恒坐標,揮毫潑墨,精心擘畫一幅“信仰堅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現代文明壯麗畫卷。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在此交相輝映,城市發展與民生福祉于此同頻共振。文明之風,已深深浸潤城市的肌理,成為石家莊最鮮明、最厚重的底色,“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形象日益清晰,光彩奪目。
信仰鑄魂 立根塑形
文明的基石,深植于精神的沃土;城市的高度,取決于信仰的堅定。石家莊市始終高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文化思想,將其精髓要義融入城市血脈,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實踐偉力。正定這片熱土上,習近平總書記留下的寶貴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如源頭活水,滋養著城市的精神家園,筑牢全市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根基,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理論宣講,貴在入腦入心。石家莊市力戒空洞說教,匠心打造“石時宣講”品牌,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市委宣講團、“走基層”宣講團成員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廣場,用帶著“泥土芬芳”的百姓語言、鮮活生動的身邊故事,將宏大理念娓娓道來。“黨委書記講黨課”率先垂范,“雙爭有我——365百姓故事匯”舞臺則讓普通勞動者、道德模范、創業先鋒成為主角,講述凡人善舉、奮斗歷程,于共鳴共情中凝聚起磅礴的奮進力量。理論之光,正通過一次次心貼心的交流、一場場接地氣的活動,照亮千家萬戶。
文明實踐,重在陣地生根。石家莊市精心構建起覆蓋城鄉、深入基層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網絡:23個市級中心統籌協調,265個鄉鎮(街道)實踐所承上啟下,4828個村(社區)實踐站扎根基層,形成全域覆蓋、層級分明、運轉高效的文明實踐體系。這些陣地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傳播新思想、弘揚新風尚、服務大民生的“精神高地”與“溫暖家園”。在這里,理論不再是高懸的概念,而是以百姓視角、百姓語言、百姓情懷生動呈現,實現了與群眾的“零距離”“面對面”。它們如一座座燈塔,點亮城市的文明之光,讓信仰的力量在基層的生動實踐中煥發出蓬勃生機與無限活力。
崇德向善 厚植沃土
城市的文明高度,丈量于市民的道德溫度。石家莊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氣,以先進典型樹旗引路,春風化雨,深耕厚植,讓崇德向善蔚然成風,使每一位市民自覺成為城市形象的代言者、文明風尚的傳播者。
榜樣如燈,照亮前行之路。石家莊市持續深化道德模范、文明市民、新時代好少年等先進典型的挖掘選樹,讓有德者熠熠生輝。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劉榮秀,數十年如一日無私奉獻,詮釋人間大愛;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劉墨霖,小小年紀展露向上向善的蓬勃力量,堪為同齡楷模。一年一度的“感動省城”十大人物評選,已成城市的精神盛典。背簍電工邢海明,跋山涉水點亮萬家燈火;愛心使者劉文江,以無私善舉溫暖困境人群……這些來自平凡崗位的閃光名字,如星辰般閃耀省城夜空。他們的感人事跡,激蕩起全城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磅礴暖流,讓道德的力量沉淀為城市最深厚的文明底蘊。
文明養成,成于點滴之功。石家莊深知文明素養的提升在于日常浸潤與持續引導。深入開展“城市是我家、我要愛我家”文明大行動,將文明理念融入城市運行的毛細血管。從倡導“文明旅游”展現好客之風,到規范“文明觀演”共享藝術之美;從提升“文明行業”服務水準,到引導“文明上網”清朗網絡空間,再到推行“文明養犬”共建和諧社區,一系列聚焦細微處的文明行動,讓規則意識內化為市民的自覺遵循。社區文化節洋溢歡聲笑語,家風故事會啟迪人生智慧,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點燃公益熱情……豐富多彩的特色實踐活動,如春風化雨,滋養著市民的文明素養和道德情操。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濃厚氛圍,讓文明新風尚成為石家莊最耀眼動人的城市名片。
文脈傳承 賦能自信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增強自信的深層力量。石家莊深植燕趙文化厚土,堅持守正創新,在保護中傳承,在發展中弘揚,讓千年文脈于新時代煥發新生機,為城市發展注入不竭的文化動能。
賡續文脈,守護城市記憶。在城市更新浪潮中,石家莊摒棄“大拆大建”,秉持“留改建”并舉的智慧,推動歷史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和諧共生。石煤機廠區承載工業記憶的老廠房,作為珍貴遺產被精心保留;和平東路沿線老工業區蝶變中,規劃建設的石鋼工業遺址公園、織音1953文旅新地標,將工業“銹帶”變為生活“秀帶”,既留存城市發展的歷史年輪,更注入新的文化活力與時尚氣息。東垣古城遺址公園的建設,是對城市千年根脈的深情回望與堅定守護;正太飯店的精心修繕、石家莊解放紀念館的莊重落成,則是對崢嶸歲月的深刻銘記與時代傳承。這些舉措,讓凝固的歷史“活”起來,讓市民在觸摸城市肌理中增強歸屬感與自豪感,文化自信的根基愈加堅實。
文化惠民,共享發展成果。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在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石家莊將文化的種子播撒到城市每個角落。精心打造的146家文化名家工作室,如繁星點綴街頭巷尾、社區深處。藝術家們常年駐點,開展文藝輔導、展覽展示、公益拍賣,零距離服務群眾,面對面講述“石家莊故事”,讓高雅藝術觸手可及。26座風格各異的示范性城市書房,連同16個便捷的地鐵圖書館、42個館外閱讀服務點,共同編織起“書香石家莊”的便捷網絡,讓閱讀成為風尚,書香彌漫全城。文藝創作碩果累累,《東垣大醫》《雄安人家》等精品劇目既受市民喜愛,更榮登國家級藝術舞臺,彰顯石家莊文化軟實力。“四季村晚”點燃鄉土熱情,“彩色周末”扮靚都市生活,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讓藝術融入日常,點燃了市民參與文化、享受文化的熱情,共同繪就生機勃勃的“文化民生”新圖景。
宜居為民 幸福滿城
城市的核心是人,文明創建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石家莊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以城市更新為抓手,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功能品質,傾力打造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更新提質,煥發老城新顏。石家莊創新提出“二環內做減法、二環外做乘法”發展思路,核心是“還空間于城市,還綠地于人民,還公共配套服務于社會”。大力推進“6+2+2”等城市更新重點項目,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累計改造完成的2100余個老舊小區,告別臟亂差,迎來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新生活,老居民笑逐顏開。新建的348個公園、游園、綠地,如翡翠鑲嵌城區,織就“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生態錦圖,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愿景照進現實。市政化改造后的復興大街與北三環,構建起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十字形交通大動脈,有效疏解擁堵,讓城市運行高效順暢,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便民利民,拓展幸福半徑。石家莊于細微處著力,不斷完善便民服務體系。精心構建的184個便民生活圈,基本實現二環內社區全覆蓋,柴米油鹽、早餐夜宵、維修縫補、養老托幼等日常所需,步行一刻鐘皆可滿足,便利生活近在咫尺。不久前,石家莊入選全國首批全域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城市,既是對現有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未來提升的鞭策。
石家莊堅持用“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聚焦基礎設施、消防設施、養犬行為、小廣告治理等民生熱點,大力實施七個常態化專項提升行動,讓背街小巷整潔有序、消防隱患逐一消除、文明養犬理念深入人心。如今,“文明出行,禮讓先行”的公益廣告在公交車身上格外醒目,“一草一木皆風景,一言一行見文明”的標語隨著“文明公交示范線路”穿行大街小巷,整潔的車廂環境和優質服務贏得市民點贊;“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麗”“鄰里一家親,社區更溫馨”等朗朗上口的公益宣傳語通過社區電子屏、公交站牌融入日常生活,讓文明新風吹遍每個角落,不斷提升著市民的生活品質和城市形象。
深耕實踐 永續初心
文明創建,貴在常態長效,成于潤物無聲。石家莊建立健全文明實踐活動常態化機制,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文明實踐,深耕細作暖民心。石家莊市重點謀劃打造的28個品牌文明實踐項目,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200余場“強基工程”活動深入基層,惠及群眾6萬余人次,將服務送到家門口。創新設立的首家“志愿紅助診”醫療健康文明實踐點,累計服務群眾6萬余人次,為健康保駕護航。500多個“貝+美好”文明實踐點遍布城鄉,如毛細血管延伸至最末梢,將文明觸角深入基層。精心培育的橋西區“幫小西”“幫幫在身邊”特色品牌,聚焦鄰里互助、扶弱濟困,讓守望相助的溫情在城市中靜靜流淌,切實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揚帆。今日石家莊,文明創建步履鏗鏘,碩果盈枝。從理論宣講“聲入人心”到文化惠民“潤物無聲”,從道德群星“璀璨閃耀”到城市更新“破繭成蝶”,從精細管理“繡花功夫”到實踐活動“溫暖人心”,每一步都鐫刻為民初心,丈量文明進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石家莊必將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錨定更高目標,在更深、更精、更細、更實上持續發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精神文明建設的嶄新成效,奮力譜寫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建設的壯麗新篇章。(記者 劉 青)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