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在上海舉辦
河北多件文物亮相特展
河北日報客戶端訊(記者史曉多)6月26日,“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向公眾免費開放。我省平泉東山頭遺址出土的陶俑以及宣化鄭家溝遺址出土的玦形玉龍、玉三聯璧、玉鸮、玉蝗等精美文物亮相該展覽。
6月26日,“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圖為展覽現場。河北日報記者史曉多攝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至5000年中國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分布于遼寧省西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區,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我省宣化鄭家溝遺址是在遠離紅山文化核心區域發現、發掘的紅山文化典型遺跡,出土了包括本次參展的玦形玉龍、玉三聯璧等數百件文物,為研究紅山文化遺址分布范圍、喪葬祭祀習俗、社會文明化進程等學術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本次參展的平泉東山頭陶俑,面部刻畫細膩,造型生動,是紅山文化陶俑中的精品,反映了紅山文化葬制的復雜性及其演變的新動向,對我國雕塑史、服飾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6月26日,“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圖為展覽的玉三聯璧。河北日報記者史曉多攝
近年來,我省在張家口地區發現了大批紅山時期文化遺存,填補了該區域距今5000年左右紅山文化遺存空白。同時,我省不斷加強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設施建設及紅山文化研究闡釋工作,充分展示我省紅山文化考古成果,提升河北文化影響力。據介紹,“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聯合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等20家博物館與考古機構,匯聚紅山文化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發現,甄選300余件文物,通過“龍出遼河”“龍行紅山”“龍衍九州”三個單元,闡釋紅山文化信仰統一、禮制初成的古國面貌,實證中華民族文明史,回答“何以中國”的歷史之問。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
6月26日,“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圖為展覽現場。河北日報記者史曉多攝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