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熱漸盛時,空調、冷飲、露天納涼成了不少人的消暑選擇,但過度貪涼易讓寒邪趁虛而入,誘發感冒、腸胃不適等問題。河北華奧醫院呼吸內科任慶慧醫生從貪涼危害、重點防護部位到科學消暑法,為大家拆解夏日護養要點。
當心消暑變“招病”三大隱患
風寒侵襲是呼吸道與關節的“隱形殺手”。如空調低溫: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頸部、背部肌肉易因受涼痙攣,誘發“空調病”,發生頭痛、鼻塞、肌肉酸痛等癥狀;兒童、老人免疫力較弱,更易引發感冒或支氣管炎。冷水沖涼:運動后毛孔張開時用冷水沖澡,寒邪直入肌膚,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免疫力下降,甚至誘發關節炎癥(如膝關節炎)。
冷飲下肚,陽氣流失,易引起脾胃受損。過量冰飲:冰淇淋、冰啤酒等生冷食物會驟然降低腸胃溫度,影響消化液分泌,導致腹痛、腹瀉、食欲不振,中醫認為這會損傷脾胃陽氣,引發“寒濕困脾”,如身體困重、舌苔厚膩??崭钩员呵宄炕蚩崭範顟B下腸胃更敏感,此時吃冰易刺激胃黏膜,長期可能引發慢性胃炎。
貪涼+潮濕,雙重傷身易導致濕氣纏身。露天睡臥:夏夜在陽臺、地板上鋪席而睡,地面濕氣與夜間寒氣結合,易導致濕氣侵入人體,出現腰酸背痛、關節沉重等“濕寒癥”。汗后吹冷風:出汗時皮膚毛孔張開,冷風直吹會使汗液排泄受阻,濕氣滯留體內,形成“暑濕感冒”,癥狀主要有發熱、頭重如裹、惡心嘔吐等。
重點守護身體四大“怕涼部位”
身體四大“怕涼部位”是指頸部、腹部、雙腳、關節,這些部位受涼會有哪些危害?如何做好護養呢?
頸部受涼,風寒刺激頸椎血管,引發僵硬、疼痛,甚至誘發頸椎病。建議大家在空調房內穿有領上衣或系薄絲巾,避免空調風直吹后頸。
腹部受涼,寒氣侵襲脾胃,導致腹瀉、痛經(女性更敏感)。因此,睡覺時用薄被蓋住腹部,少吃生冷食物,可常喝溫姜茶暖脾。
雙腳受涼,由于腳部穴位密集,受涼易影響全身氣血循環,引發感冒。要避免光腳踩瓷磚地,睡前用40℃溫水泡腳10分鐘,驅散寒氣。
膝蓋、肩膀等關節受涼,易致滑膜炎癥,出現酸脹、活動受限。在空調房內穿長褲、戴護膝,運動后待汗水干透再吹風扇。
科學消暑不貪涼也能清涼一夏
飲食消暑,以清代冰,兼顧潤燥。喝對飲品,綠豆湯(煮至豆皮開裂,清熱而不寒涼)、酸梅湯(自制少糖版)代替冰可樂;午后喝一杯薄荷茶(薄荷葉+綠茶),散熱又提神。吃對食物,冬瓜、絲瓜、苦瓜等瓜類蔬菜,利水消腫;西瓜適量吃,避免冰西瓜刺激腸胃。
起居調護,避開“寒邪高峰”,合理用涼。空調溫度設置26-28℃,搭配加濕器(濕度保持 50%-60%),每2小時開窗通風;納涼時間:晚上10點后氣溫下降,避免露天久坐,可在室內開風扇,選擇搖頭模式,距離1.5米以上。
運動排濕,微微出汗,驅散暑氣。清晨或傍晚進行輕度運動(如快走、瑜伽),讓身體通過出汗排出濕氣,運動后及時擦干汗液,避免吹冷風;暑熱天避免正午暴曬,運動后可喝溫鹽水(500ml水+1g鹽)補充電解質,而非冰鎮飲料。
中醫防護,2個小方法增強抗寒力。艾灸/熱敷,每周1-2次用艾條灸足三里(外膝眼下 3 寸)、關元穴(臍下 3 寸),溫補脾胃陽氣;拔罐祛濕:在背部膀胱經拔罐(留罐5-10分鐘),幫助排出體內寒濕,適合暑濕重的人群(需由專業醫師操作)。
情緒調節,心靜自然涼,避免“情緒中暑”。暑熱易讓人煩躁易怒,可通過聽輕音樂、冥想、繪畫等方式舒緩情緒,“心靜則神安,神安則身涼”,減少因情緒波動導致的身體燥熱。
總之,夏日養生的核心是“平衡”,既需對抗暑熱,也要守護體內陽氣。拒絕過度貪涼,才能讓身體在清爽中度過夏天,為健康打下基礎。(記者 曹曉燕 通訊員 王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