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生產模式的影響下,裝備制造企業為滿足生產需求,往往需投入巨額資金購置設備,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訂單波動,高價購入的機器設備卻難以充分發揮效能,企業也面臨產能過剩、設備閑置的困境,導致資源浪費和運營成本攀升。面對這一困局,如何破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記者注意到,一個創新做法正在逐漸改變萬全區的傳統產業格局。
在位于萬全區的中糧工程裝備(張家口)有限公司噴涂車間,機器設備保持運轉,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到處一幅緊張忙碌的生產場景。但工人們告訴記者,他們正在進行的生產任務卻并非中糧工程裝備(張家口)有限公司的,這是怎么回事?
“你現在看到的火熱生產場景,是我們推行‘共享工廠’生產模式后才出現的,在此前我們這個車間的設備長期處于‘吃不飽’的狀態。”中糧工程裝備(張家口)有限公司技術副部長姚中海道破了其中緣由。他介紹,該公司噴涂車間的設備主要用于零件的噴涂、噴漆、噴粉等工序,但由于受市場波動影響,過去一段時間里,公司訂單相對較少,這就使得設備處于一個空轉的狀態,“設備運轉起來需要各種費用支出,比如天然氣、電費等等,如果沒有訂單,這些設備就是空轉,也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訂單量不足導致廠房和設備出現閑置狀態,在萬全區,這樣的困局并非中糧工程裝備(張家口)有限公司一家企業曾面臨過。為助力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萬全區以“共享車間”為抓手,通過整合閑置產能、優化制造資源配置,大力推廣“共享智造”模式,全力探索傳統產業抱團發展的新道路,為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我們加入‘共享工廠’模式以后,其他企業可以把零件送到我們單位噴涂,對方節省了成本,我們減少浪費的同時也增加了收入,雙方互惠互利。”姚中海告訴記者。
萬全區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共享工廠”模式的推廣為打開傳統制造業發展困局找到了突破口。“共享工廠”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核心,實現高效低成本生產。依托數字化平臺,“共享工廠”將企業閑置設備、技術工人和廠房資源整合為動態產能池,需求企業可按需租用生產線,既規避了重資產投入風險,又顯著提升了設備利用率。
在同樣位于萬全區的河北萬豐冶金備件有限公司,“共享智造”魅力盡顯。該公司打造的模鍛壓力共享工廠,憑借張家口地區噸位最大的12000噸壓力機,可為各類復雜金屬件提供定制化服務。公司積極開展企業間互動,邀請周邊企業參觀學習,共享壓力設備資源,充分發揮設備優勢,滿足不同企業對金屬零部件的需求。董事長郭滋平介紹,通過共享多余的液壓能力,能有效帶動周邊企業提升產能,企業間實現了互利共贏,達成資源共享的目標。
在張家口三信同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車間內,“共享智造”帶來的活力撲面而來。作為高端機械智能制造共享工廠,該公司借助共享模式與多家企業開展高效合作。目前,廠區內S Z Z1000/400轉載機、P L M2000錘式破碎機等產品已順利下線,即將交付客戶。總經理李瑾透露,公司的焊接機器人生產線及三坐標檢測中心實現資源共享后,近幾個月已與多家客戶達成合作,訂單金額達700多萬元,成功實現與智能制造市場機遇的無縫對接,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我們公司會不斷推進制造、服務、創新等資源全面共享,充分挖掘發展潛力,釋放轉型動能,努力打造共享工廠的典型示范。”
在“共享工廠”領域,中煤張煤機的實踐則拓展了共享邊界。其3433平方米的生產車間設備齊全,早在2018年便與張家口恒洋電器有限公司簽訂租賃協議,實現車間、辦公場所及辦公軟件共享。目前,為河北惠科供應鏈有限公司設計生產的智慧廚房炒菜機器人已進入組裝試用階段,展現出共享模式的強大潛力。
從單兵作戰到集群創新,從資源冗余到動態配置。“共享工廠”“共享智造”是一座橋梁,讓企業間互幫互助,讓萬全區產業集群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產業整體競爭力顯著提升。今年以來,萬全區積極對接上級部門,爭取政策支持,為企業發展升級筑牢政策根基。目前,全區已有三家企業獲評第一批市級“共享工廠”,且企業在知名度、訂單量和營業收入等方面均實現顯著增長。未來,萬全區將深化“共享智造”實踐,擴大宣傳推廣,拓展共享領域,提升共享企業和區域產品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集群向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方向大步邁進,讓“共享智造”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目前萬全區已有三家企業被評為第一批市級‘共享工廠’,占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一。從實際效果看,企業在知名度、訂單量及營業收入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服務力度,爭取更多的企業入選共享工廠,推動更多的企業釋放產能,促進全區工業經濟增長。”萬全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李澤鵬介紹道。
從“設備圍著訂單轉”到“訂單帶著設備跑”,萬全區的共享經濟模式正在改寫傳統產業模式,一場通過質量變革、產業協同的質量強企強鏈強縣的實踐,正在為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鮮活的“萬全樣本”。
(記者 郝大釗 通訊員 邢鵬飛 羅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