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市林業大縣和京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屏障,近年來,涿鹿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抓住首都“兩區”建設之機,堅定不移實施“生態興縣”戰略,堅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扎實推進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太行山生態綜合治理、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擴大造林綠化規模,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服務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筑牢綠色基底。
擴綠增美 厚植綠色家底
盛夏時節,涿鹿縣張家堡鎮桃園村附近的造林示范區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漫山遍野的油松、側柏等樹木扎根山地,茁壯成長,茂密的山林宛如一道綠色長城,有力地抵御著風沙的侵襲,為改善生態環境發揮著關鍵作用。據了解,占地面積2.93萬畝的張家堡鎮桃園造林示范區和溫泉屯鎮杏園造林示范區,是涿鹿縣推進造林綠化、加快區域生態治理的示范性工程。
涿鹿縣通過人工造林、補植補造、封山育林等多種有效措施,掀起了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熱潮。2016年至今,全縣累計完成營造林121.9萬畝,草原修復治理2.1萬畝。目前,該縣林地面積達208.6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2.97%。
“我們始終秉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實施,對高速公路和交通干線兩側、水土流失區域、鄉村等重點區域加大造林綠化力度,積極推進太行山生態綜合治理、‘三北’防護林等工程建設,全力推進國土綠化工作。去年,高標準完成了8.9萬畝太行山生態綜合治理和6.5萬畝森林撫育任務。”涿鹿縣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該縣按照集中連片、規模治理、因害設防、分年實施的原則,分批推進營造林工程建設。同時,充分考慮樹種生態習性和樹種間生態互補性,優先選用深根系樹種和淺根系樹種混交、喬木樹種和灌木混交、針葉樹種和闊葉樹種混交,有效提升造林效果和森林健康程度;引進推廣抗旱造林、困難立地造林等實用技術,提高苗木成活率。
今年,涿鹿縣將持續推進擴綠增效,強化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加快推進太行山生態綜合治理工程,高標準完成1.9萬畝人工造林、0.5萬畝封山育林、3萬畝草原改良任務。通過堅持不懈地植綠、造綠、增綠,綠色已成為涿鹿縣最鮮明的底色。
護綠增質 強化森林管護
涿鹿縣礬山鎮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清水鎮隔靈山相望,共同守護著京西這片廣袤山林。據了解,礬山鎮在靈山周邊村都設置了生態管護公益崗,工作人員日常負責枯樹處理、進山道路維護、防止盜采盜挖、打擊違法犯罪等工作,幾百名護林員則承擔著防火管護瞭望的重任。
設施公益護林崗是涿鹿縣加強森林管護的重要舉措之一。據涿鹿縣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涿鹿縣共有1800余名護林員活躍在山林鄉村,初步形成了網格化生態管護體系,實現了重點區域和時段的精準管護以及常態化管護的全覆蓋。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市場主體和村集體作用,通過施工單位管護、造林業主管護、專業公司管護等方式,全面加大森林管護力度,共同為守護森林資源筑起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
為進一步鞏固造林成果,提升森林管護的專業性和可持續性,2020年,涿鹿縣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縣級生態管護林場。生態管護林場管護面積達15萬畝,設立桑南管護區、礬山管護區、輝耀管護區、河北管護區4個管護區,結合全縣重點造林綠化工程和重點林區分布情況,共設立10個管護站,建成了場、站、點三級管護網絡,建立了鄉(鎮)、林場、行政村協調聯運的管護機制,形成了專業性、季節性和臨時性護林員相互配合的管護體系,有效解決了到期造林工程無力管護的難題,為其他地區探索森林資源管護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此外,該縣壓實壓緊各級林草長責任,開展定期督查與日常巡查等工作的同時,創新探索“林草長+檢察長”“林草長+警長”“林草長+科技特派員”等跨部門協作機制,推動林草部門與檢察院、公安、科技等部門在巡山查林、資源保護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業務共管、技術賦能,為筑牢生態屏障發揮更大作用。
活綠增效 加快“兩山”轉化
河北涿鹿現代林果科技示范園位于涿鹿縣東小莊鎮,占地800畝。園內,一排排蘋果、梨、葡萄、海棠等果樹郁郁蔥蔥,果農們正忙著采摘成熟的桃子,鮮紅飽滿的桃子令人垂涎欲滴。果園旁的種植大棚里,多個品種的桃子、櫻桃等已在5月上市銷售。“通過錯季生產、多樣化種植,銷售效益不錯,我們還培育了400畝經濟類苗木,引入數字控制灌溉設備,建有氣調冷庫、選果車間等設施,實現集約高效生產。”示范園負責人告訴記者,依托“果品示范、產業扶貧、林苗互補”的發展模式,示范園投產8年來,已累積帶動當地群眾增收1200多萬元。
涿鹿現代林果科技示范園的成功實踐,是該縣生態管護林場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探索。據了解,涿鹿縣生態管護林場經營面積2050畝,年培育各類苗木近千萬株,近年來,通過與京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積極選育適宜荒漠化治理的林木(草)種,打造三北防護林優質苗木基地,同時培育果品新品種,并與北京林業大學合作建立教研基地,促進產學研融合,有效增強了國有林場發展活力。
坐擁豐富林業資源,近年來,涿鹿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發展林果產業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有力途徑,推進林下經濟蓬勃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以杏扁產業為例,涿鹿縣種植仁用杏30多萬畝,平均年產量近萬噸,覆蓋80%以上的鄉鎮,目前已構建起涵蓋種植、加工、銷售的完整杏扁產業體系。同時,該縣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發展杏扁、酸棗、中草藥、山野菜等特色林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生態美、百姓富”的美好畫卷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記者 王棣 通訊員 郭穎暉 邢旭東 胥艷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