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5G室分”地下空間導航項目研發人員不斷進行技術迭代和優化。
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煙成群
“我們的‘北斗+5G室分’超大規模地下空間高精度定位導航系統逐漸完善,在雄安新區的容東片區部署基礎上,雄安國貿中心、北京鐵路局的實施方案也在溝通、制定中。”6月6日,“北斗+室分”地下空間導航項目研發團隊成員、行道雄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彬告訴記者。
在首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的專業大賽中,“北斗+5G室分”地下空間導航項目獲得超大規模地下空間定位導航技術賽道冠軍。
該項目技術新、成本低、精準度高,且方便在手機端安裝應用。目前,該導航系統已上線“雄安行”APP,已部署社區居民下載安裝后就可以使用,能精準找到地下空余車位以及最近的充電樁。
雄安新區是國內首個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城市,有著約380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超2200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在地下空間,地面常用導航定位系統的衛星信號被建筑物遮擋,偌大的停車場成了“迷宮”。
為給項目產業化提供服務和支持,北京郵電大學、河北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攜手成立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省科技廳還積極搭建場景成果推薦機制,幫助對接省科技投資引導基金子基金。
經過不斷迭代和優化,“北斗+5G室分”超大規模地下空間高精度定位導航系統逐漸完善,實現了地上、地下一體化的精準導航。該導航系統還在河南、山東、重慶等地進行了部署和應用,應用場景正擴大到隧道、礦井等。
“我們還研發了北斗室內外連續定位模組——郵芯1號,中試產線已在雄安新區建成投用,今年計劃交付10萬片,10月或11月份實現裝車,逐漸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傅彬介紹。
“雄安造”北斗室內外連續定位模組。
郵芯1號主要應用在“兩客一危”(從事旅游的包車、三類以上班線客車和危險品運輸車)上,此前,這類車輛上應用的GPS或其他類型北斗汽車行駛記錄儀信號不連續,一旦進入隧道和地下停車場便無法定位,而郵芯1號無論在地面、地下、隧道中,都能對車輛行駛情況進行定位記錄。
首屆場景匯的成功舉辦,帶動了北京國科廩、千方數城等數十家科創企業落戶雄安,為未來之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首屆推出了100項場景項目,其中“北斗+5G室分”地下導航、“伏羲農場”、零碳園區等一批未來城市場景已啟動打造,開始實施的達到74項。
國網電易數字科技(雄安)有限公司參賽的“國家電網能源互聯網產業雄安創新中心智慧零碳園區建設方案”在雄安近零碳建筑技術應用大賽中脫穎而出,獲近零碳建筑及園區解決方案賽道決賽第一名。目前,國家電網能源互聯網產業雄安創新中心正在裝修階段,預計今年投入使用。
創新中心總建筑面積約19.8萬平方米,充分利用地熱、光照等資源,廣泛采用被動式節能設計、光伏發電系統等綠色低碳科技,實現項目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68.8%,建筑綜合節能率、建筑降碳率約85%、63%,成為雄安新區首個且最大的智慧零碳示范園區。
據悉,該建筑屋面的一半都布滿了光伏板,讓建筑曬“日光浴”就能發電;墻體里安裝了真空絕熱板,幕墻、外窗安裝了三玻兩腔玻璃,具有優異的隔熱、隔音和節能效果;地下,有三臺10噸重的地源熱泵,通過提取地下土壤熱量來進行熱源交換,使室溫保持在26℃左右,相比傳統空調機房,這種方式可降碳40%以上。
睿哲科技把雄安IPv6標準和模式輸出到廣東、新疆、山西等地。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煙成群 攝
在雄安新區雄縣十里鋪村,有一座充滿智慧的農場——“伏羲農場”,數據指揮中心電子顯示屏上實時更新農場的氣象數據、病蟲害監測等詳盡信息,種地不用鋤頭,而是通過遠程操控無人農機實現播種,在北斗衛星導航的支持下,提前設定路線,通過手機App和智慧終端一鍵啟動后,就可以精準作業。
“伏羲農場”憑借土壤養分伽馬能譜分析儀等設備收集龐大而精準的數據,對農田進行精準管理,幫助農民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由中國科學院雄安創新研究院推出的這一智慧農業場景,在首屆場景匯大賽上獲得智能農機裝備及關鍵部件賽道第一名。
農業農村部頒布的《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將大力支持中國科學院進一步探索并總結“伏羲農場”的成功經驗。2025年初,北京首家“伏羲農場”正式入駐通州區。目前,“伏羲農場”已在內蒙古、安徽、湖北等地的多個城市落地實施。
在成功舉辦首屆場景匯基礎上,今年河北再次將“場景匯”列入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的重點工作內容中。去年12月,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系列大賽啟動,決賽于今年6月9日開賽,近1000家企業團隊的近1200項作品將參加角逐。
據悉,第二屆場景匯專門出臺金融支持場景匯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工作方案,舉辦幾十場產業、場景、資本對接等活動;同時,由河北上市股權投資基金、河北建投、中國電建、雄安新區共同出資,組建成立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綜合服務公司,推動場景匯優秀成果在全省落地轉化。
目前,第二屆場景匯已有近百家企業和團隊意向落地。雄安新區出臺了專門措施,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構建創新創業新生態,讓優秀創新企業和團隊“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