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冀時客戶端報道 邢臺市信都區是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曾在這里的漿水鎮一帶辦學,前南峪是抗大總校所在地。如今,這里接力傳承"抗大"精神,依托紅色資源,堅持綠色發展,在太行山上,描繪出"紅綠交織"的新畫卷。
盛夏時節,驅車沿抗大路蜿蜒前行40公里,來到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前南峪村。群山峻嶺間,抗大陳列館巍然矗立。隨著暑期的到來,這里迎來了中小學生研學和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高峰期。
抗日戰爭時期,抗大總校校部、政治部等機構駐地分布于漿水川畔40多個村子。如今,這里形成了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大舊址群。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結合新時代新要求,打造了抗大舊址群共建共享項目,深入推進紅色教育與鄉村游、生態游融合發展。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館長 楊樹:
我們在舊址群中提倡"三員合一",就是讓舊址村的村民既做講解員,又做保潔員,還要做演員,這樣的話他們又能不出家門就賣動自己的土特產,而且還能把自己家的這種革命歷史跟游客進行一個互動。
銘記抗戰歷史,賡續抗戰精神。前南峪村依托抗大紅色文化和生態綠色資源,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科技興山、生態富民之路,大力發展溝域經濟,打造了獼猴桃、櫻桃等多個精品園區和生態觀光園,建起了苗木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廠。
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前南峪村黨委書記 郭天林:
我們在1980年之前,我們村的人均收入就是57塊錢,到現在我們人均收入已經加到了近2萬元,集體收入原來是48000多,到現在已經將近達到了2000萬。
邢臺市漿水鎮通過"紅色文旅+生態農業+綠色能源"三產融合模式帶動增收,今年,重點打造了重回1940街區,重現抗戰時期漿水老街歷史風貌,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
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黨委書記 喬超:
下一步,我們將深挖紅色資源,做強生態農業,優化經濟結構,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