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積極踐行“兩山”理念,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探索“兩山”轉化的路徑,努力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
生態修復 守護綠水青山
近年來,河北持續用力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修復治理、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十四五”期間,河北完成礦山修復治理13572公頃,其中責任主體滅失礦山4436公頃,歷史遺留礦山9136公頃。
提升持證礦山修復治理質效。唐山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石灰石礦通過邊坡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等技術,加大生態恢復治理力度;針對采區內短期不計劃開采的區域,實施臨時覆土循環工程,重構的土壤以青草綠化為主,每年秋季將蘊含草籽、花籽的覆土推向采區,實現土壤和花草資源循環利用,形成“礦山生態循環修復”新模式,全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逐步走上安全健康、循環可持續、綠色生態的發展軌道。
滄州市南大港濕地通過退養還濕、微地形整理、灘面營造、坡面生態化改造等措施,將養殖池塘恢復成具有“明水面—淺灘—生境島”的自然濕地結構,改善鳥類棲息空間,吸引了更多候鳥,游泳動物實現自然恢復。如今,濕地現有鳥類272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7種,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物種多樣性穩步提升。
生態產品 實現經濟價值
河北立足實際,依托各地不同的資源稟賦,積極構建“生態保護修復+產業”模式,擴寬生態修復資金渠道,并將生態價值釋放到農業、文旅、商貿等關聯產業,探索各具特色的“兩山”轉化之路。
雄安新區千年秀林是我國首例探索在平原地區大面積建設異齡、復層、混交模式的近自然林,通過積極探索造林綠化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制定經營權長期流轉的用地政策,將分散的造林綠化土地經營權集中流轉,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開展森林經營、調整林業結構、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國有造林企業累計銷售苗木15.6萬株,收入超過4000萬元。
邢臺市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政策支持”的思路,實施七里河堤、林、路、橋、水“五態”一體化治理,推出建設沿河景觀、規劃文旅產業、發展體育競技、打造訓練基地、舉辦體育賽事等舉措,形成沿河生態文體產業鏈,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實現價值鏈延伸。2024年,邢臺市接待游客5482.31萬人次,同比增長20.76%。
生態“碳庫” 推動綠色發展
河北不斷提升生態修復項目質效,多管齊下拓展“兩山”轉化路徑,讓生態修復成果增效,帶動綠色發展,實現“雙碳”目標。
唐山市曹妃甸區海草床是我國現存單種連片面積最大的海草床。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系統推進海草床生態保護修復,累計修復海草床938公頃,為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和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漁業資源增殖,松江鱸、海參等經濟物種資源量顯著提升。
承德市作為河北省唯一入選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的城市,在增強碳匯能力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固碳產品轉化路徑,加快推進森林生態價值轉化,多元化推進降碳產品開發。豐寧千松壩林場碳匯造林一期項目在北京綠色交易所(原北京環境交易所)成功交易,成為全國跨區域碳匯交易第一單。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正在構建“林業碳匯+”體系,通過開發碳匯項目,探索“碳匯+金融”“碳匯+旅游”等模式,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如今,河北正努力以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之“定”謀綠色發展之“變”,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產業優勢,逐步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綠、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數據來源:河北省自然資源廳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