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帶來什么?
物暢其流,激活產業新動能
6月16日,在2025年廊坊經洽會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場景展區,觀眾在參觀一架縱列式雙旋翼無人機。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攝
河北日報客戶端訊(記者馮陽)商貿物流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如何加出新成效、新氣象?在6月16日開幕的2025年中國·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展會現場,你能收獲許多驚喜。
展會現場,清河的羊絨衫、高陽的毛巾、唐山的骨質瓷、香河的家具等特色產品琳瑯滿目。而在一件件工業制成品的背后,是不斷延展的物流服務。
每天,在清河縣炫彩貿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作人員將包裝好的針織衫放置貨架后,“快遞小哥”便前來貼單、掃描、裝車,快遞進廠的模式基本上實現了生產和發貨同步進行。
“以前自己打包服裝,得安排專人把貨送到快遞收貨點,還要卡著截單時間送貨。現在快遞公司派駐專人駐廠,效率大大提升,每天處理快遞能達到三四千件。”該公司業務經理趙紅文說。
河北工業基礎雄厚、產業門類齊全,擁有107個省級重點特色產業集群。在不少制造企業負責人看來,物流是產品觸達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決定用戶體驗的關鍵一環。配送慢、運費漲,都可能讓制造企業丟掉千辛萬苦拼來的市場。
近年來,我省推動快遞進廠,快遞企業深度融入服裝、汽車、醫藥、食品等領域,將服務延伸至生產環節,實現與制造業的更好融合。2024年,我省快遞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項目入庫182個,較2023年增長58個。白溝箱包、清河羊絨等十大特色產業集群市場年快遞業務量均超億件。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物流已從附屬服務轉變為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降低成本的重要方面。
為促進物流鏈帶活供應鏈,河北全面推進物流與產業協調發展,創造了物流+制造、物流+農業、物流+電商等多種復合發展模式,對促進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物流與產業深度融合,共同助力當地經濟加速騰飛。而良好的物流基礎,也為更多地方帶來新產業,實現新發展。
今年,廊坊經洽會的多項展覽活動在臨空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在距離會展中心8公里的京聯現代圖書產業園電商物流中心,一批批散發著墨香的圖書被打包、裝車。
河北京聯科教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圖書策劃出版、印刷裝訂、圖書館配、圖書電商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圖書全產業鏈服務平臺。2017年,京聯集團將總部從北京遷至永清縣。
“從物流園到京臺高速出口僅800米距離,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完美契合了圖書物流的需求。”談及落戶永清的初衷,京聯集團副總經理賀文東對這里便捷的交通贊不絕口。
永清縣位于北京南中軸線上,依托大興國際機場、2個鐵路貨場、5座高鐵站、9個高速口形成的立體交通體系,這里已成為眾多京企向外疏解的優選地。
2020年,隨著圓通北方總部基地在永清投用,京聯集團的圖書集包后30分鐘即可送達基地,截單時間延長至晚8時,這為電商銷售提供了強有力的時效保障。
8年間,京聯集團年產值從2億元躍升至10億元,還帶動了百余家圖書企業落戶永清,逐步形成全產業鏈圖書產業集群。
只有土壤肥沃,才能孕育出枝繁葉茂的“經濟森林”。
商貿物流業與產業深度融合,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支撐。其中,凈菜進京就對流通環節提出更高要求。
走進臨空國際會展中心,展廳里的河北凈菜無人柜十分顯眼。取出一件商品,“益鮮優選”App的后臺都會及時更新數據。“我們在北京市區布設了幾十個這樣的無人柜,物流車能全天配送、補貨。”河北農速源冷鏈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邢永志說。
要確保凈菜新鮮,運輸環節必須爭分奪秒。然而,2023年5月以前,進京貨運車輛日間不能進入北京六環以內通行,這成為“河北凈菜”進京的制約點。
此后,北京市為“河北凈菜”進京車輛配給“京籍”通行證,在證件辦理、車輛停靠、行駛范圍等方面給予便利。
邢永志說,他們購買了新能源冷鏈物流車輛,辦理了通行證,再不用卡著0時至6時進出北京市區,實現了24小時隨時送貨。
河北是環京津、環渤海的重要省份,交通四通八達,特色產業眾多。《河北省加快建設物流強省行動方案》提出,積極承接北京區域性物流設施疏解轉移,建設一批凈菜、快消品進京中轉基地。整合現有物流園區和物流基礎設施,完善物流園區周邊路網布局。
通過物流樞紐、物流園區與產業園區統籌布局,我省不斷實現物流與產業的有機銜接和協同聯動。
邯鄲市永年區圍繞緊固件產業集群建立了3個大型物流中心和50余家物流場站,發展大型運輸車輛1萬余輛。平泉市在產業集聚區建設電商產業園、郵政快遞園,吸引了9家電商企業和11家快遞企業入駐園區經營。
用好有形之手,放大無形之手,商貿物流業與各個產業深度融合。正如一位參展商所說:“當物流遇上產業,正產生幾何級的增長效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