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極致磨礪,澆筑大國重器,提升中國精度。系列報道《勞動者之歌》,今天為您講述燕趙楷模、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高級技能帶頭人夏立的奮斗故事。
冀時客戶端報道 "天馬"65米射電望遠鏡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重要工程之一,在研制過程中,夏立負責的方位俯仰控制裝置是控制天線指向精度的核心設備,裝配間隙需要達到 0.004 毫米的精度。
全國勞動模范 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鉗工院高級技能帶頭人 夏立:
最難的問題是碼盤托盤的裝配,那個零件是由精密磨床加工的,但是裝配后的運動精度卻只有 0.02 毫米,跟指標的要求 0.004 毫米相差甚遠。
0.004 毫米,只有一根頭發絲的二十分之一,以前這樣精密的控制裝置都是從國外采購,由于無法接觸到核心技術,夏立通過反復觀察和測算,打破傳統鉗工的精加工方法,利用 3 天時間,手工在碼盤上每平方厘米磨了近千個點,最終完成精準裝配。
全國勞動模范 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鉗工院高級技能帶頭人 夏立:
如果只做到了0.005,就這 0.001 的差別,哪怕就是有十個月亮也找不著了。
30多年來,夏立親手裝配的天線,亮過"天眼"、指過"北斗"、送過"神舟"、測過南極,用一次次極致的磨礪,不斷提升著中國精度。
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研究員 曹江濤:
夏立在工作的時候非常專注,甚至有點較真。一個天線上它有數百顆的螺釘,它的螺釘的大小、位置跟材質各不相同,他就需要對應地施加不同的緊固膠和力矩,他可以保持一個姿勢,個把小時地不動。
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技師 趙現林 :
他常說,哪怕是一點點的瑕疵,都可能影響整個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加班加點,反復調試,直到達到完美的標準。從他的身上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是匠心,什么是技能報國。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高技能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作為中國電科高級技能帶頭人,夏立領銜創新工作室,采用項目加課堂的創新學習機制,為行業培養和輸送技能人才。從學徒到工匠,再到高技能人才,夏立用自己走過的路,為中國"智"造提供硬核支撐。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