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蔚縣南張莊村,一家家剪紙作坊、展室沿街排列。8月11日,記者走進蔚縣馬氏剪紙廠,看到員工董書正趴在案桌上,按照剪紙工序,專注地做自己的工作。燈光下,董書手中的刻刀靈活翻轉,伴隨著輕微的“沙沙”聲,美麗的圖案在紙上躍然而出。
近日,蔚縣馬氏剪紙廠員工在剪福字。 馬 成供圖
“我們蔚縣剪紙是中國唯一一種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可以說,我們的剪紙不是剪出來的,而是刻出來的。”在馬氏剪紙廠上班近五年的董書,主要負責“刻”這道工序,有時候,他一次能刻厚厚的30張剪紙。仔細觀看,董書的雙手布滿了老繭。
來蔚縣馬氏剪紙廠上班前,董書開著自己的剪紙作坊,由于銷路不暢,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聽說馬氏剪紙廠在招人,董書便找到了馬氏剪紙廠負責人馬成。“不用管理店面,不需要考慮銷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每個月還能掙近3000塊錢。”因肢體落下殘疾,董書早早就學會了剪紙技藝,數十年的剪紙經驗,讓他干起活來得心應手。
在馬氏剪紙廠,很多都是像董書一樣身有殘疾的員工。“剪紙廠剛剛成立時,吸引了個別殘疾人前來學藝,我看他們學習心切,就有了教殘疾人學習剪紙的想法。”馬成說。之后,馬成開始辦起了免費剪紙培訓班,能隨到隨學,也能集中培訓。沒過多久,培訓班就吸引了來自四川、山東、福建、黑龍江等地的殘疾學員。
“他們都是生活的強者。”為了和聾啞人進行很好的溝通,馬成學會了基本的手語,通過和殘疾員工用情溝通、相處,他發現自己的員工都特別聰明,很快就能學會技能。員工參加一些剪紙大賽,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績,說起他們,馬成抑制不住內心的高興。
“只要肯努力,殘疾人一樣能成為手藝精湛的大工匠。”說起曾經在自己工廠打過工的何寶立,馬成滿臉自豪,“他可是我們這里走出的一位自強模范,張海迪為他題詞‘剪紙小師傅’。”如今,何寶立在南張莊村建立了自己的剪紙店,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在經營剪紙店的同時,何寶立也帶徒弟,其中大部分是殘疾人。
為了幫助更多人就業,蔚縣馬氏剪紙廠還采取統一發樣、統一驗收、統一包裝、統一發貨的方法,將剪紙發放到殘疾農戶家里代加工,實現殘疾農戶足不出戶增加收入的目標。
刻畫人生,放飛夢想。近二十年來,馬氏剪紙廠累計培訓省內外殘疾人1500余人,就業率達90%以上,助力殘疾人致富增收的同時,也讓剪紙技藝得到了傳承發展。
“我們還把非遺傳承與旅游緊密結合,以創意手段推動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馬成介紹,他們主動引導來蔚縣的游客,參與蔚縣剪紙制作過程,由剪紙師傅、徒弟現場帶領游客打磨剪紙道具、調制著色染料、親自動手制作并裝裱,讓游客在體驗過程中,感受剪紙文化。
為了更好地傳承剪紙技藝,蔚縣馬氏剪紙廠的產品完成了從民俗到家具飾品、禮品、藝術品的多次跨越,同時通過網絡直播,向更多人講述剪紙故事,展示剪紙技藝,祖輩流傳下來的這項民俗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剪紙“花”開幸福來,如今,“中國剪紙第一村”南張莊,有剪紙廠和銷售實體店56家,全村435戶有300余戶從事剪紙產業及其相關產業。2022年,南張莊村剪紙產業產值達2800萬元,占全村總產值的69%,人均可支配收入18060元,先后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河北省第一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特色村鎮。剪紙這項古老的傳統手藝,不僅成為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力抓手。(河北日報記者 史曉多)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