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9日,張家口市涿鹿縣武家溝鎮東窯溝村“古陶村”一角。
根據地方志記載:張家口市涿鹿縣武家溝鎮東窯溝村是在漢代因官方在這里組織燒陶而形成在村落,到金元時逐漸壯大,至明清兩代達到極盛。當時家家制陶,陶窯超百座。現在的東窯溝村古建眾多,充滿明清遺風。因村里侯姓人始終占據多數,一直以來這里的制陶人被稱為“泥猴子”。
為保證和泥力道,讓原料精細均勻,制陶藝人侯玉文在“踩泥”。
和好的泥放置一段時間才能加工,制陶藝人侯玉文在“醒泥”。
制陶藝人侯玉文在“揉泥”,這會使原料更勁道。
制陶藝人侯玉文在制作陶器白坯。
制陶藝人侯玉文為一件陶器白坯安裝供提拎的“雙耳”。
制陶藝人侯玉文為陶器白坯上釉。
制陶藝人侯玉文檢查剛剛出爐的陶器成色。
制陶藝人侯玉文(右)為學員講解陶器燒制技術。
64歲的侯玉文,是東窯溝村最為有名的“泥猴子”。他從小耳濡目染,19歲開始隨父親正式干“泥巴”活,采料、制泥、制坯、晾曬、裝燒……練就了全能好手藝。東窯溝制陶從古到今無文字記載,全靠一代代口口相傳和揣摩傳承發展,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技藝。侯玉文說:“從泥到陶有七道大工序,每道大工序又分十多道小工序,任何一道偷懶都不行。” 東窯溝傳統陶器為大小缸、大小盆、大小壇罐和碗盞,由單色釉到多色釉,一千余年延續不斷。然而,隨著金屬、塑料制品的普及,陶器的使用量越來越少,土窯也被電爐代替。2019年,“東窯溝制陶技藝”被張家口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東窯溝通過建陶藝學校、陶藝博物館、古陶一條街等發展起民俗旅游。作為第八代傳承人的侯玉文成為指導“專家”,并開始研發適用當今市場的陶藝產品。告別了煙熏火燎的土窯,用上方便潔凈的電爐,但侯玉文每道工序仍沿用傳統技藝,“用心”“用手”呵護好古陶藝這一歷史活化石。
記者 梁濤通訊員 郭穎暉攝影報道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