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上薯農,張家口市2022年市級十大勞務品牌之一,依托“張北馬鈴薯”的品牌效應,借力發力,切切實實助推了當地百姓增收致富。壩上的5月,在張北馬鈴薯種薯產業示范園內,薯農操作著播種機械,緊張有序地進行著播種作業,一派繁忙景象。近幾年,張北縣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增強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園區、推行訂單農業等一系列舉措,打造了“種薯繁育、商品薯生產、倉儲、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叫響了“張北馬鈴薯”品牌,而依附這個全產業鏈條,“壩上薯農”應運而生。如今,張北馬鈴薯年產60萬噸,輻射帶動當地3萬多馬鈴薯種植戶增收,為2萬多群眾提供務工崗位,務工年均收入近2萬元,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主要來源。
張北通過規范化培育、技能化開發、規模化輸出、品牌化推廣與產業化發展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壩上薯農品牌的發現培育、發展提升、壯大升級,使其知名度、認可度、美譽度不斷提升,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創業、助推產業發展取得良好效果。
為切實促進壩上薯農致富增收,張北出臺了《關于馬鈴薯種繁育扶貧的實施意見》《關于馬鈴薯產業鏈扶貧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使當地薯業發展規模化,把農戶緊緊吸附到集種薯繁育、商品薯生產、倉儲、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上,在各個環節受益增收。而規范化的產業鏈也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種植、參與馬鈴薯相關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同時,張北縣不斷優化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格局,以小二臺鎮、油簍溝鎮等鄉鎮為中心建設馬鈴薯種薯產業示范園,2017-2020年集中打造小二臺德勝村馬鈴薯微型薯繁種扶貧產業園區。以園區為中心,輻射周邊,帶動更多壩上薯農投入到此項產業當中,形成規模效應。
依托大農種業、翼德農業、壩源薯業、奇志種業、盛源薯業等種薯企業,全縣大力發展馬鈴薯訂單農業,推行“統種統銷、統一服務”的訂單種薯模式,吸引3000多戶農民直接或間接從事馬鈴薯產業經營,年收入近1.5億元,解決了農戶“無技術、無信息、無門路、產銷不對稱”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建立園區學習培訓室,定期對農戶開展技術研討交流,不斷提升農戶的種薯知識技能,使壩上薯農真正成為“新型農民”。
依托張北馬鈴薯種植產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民務工”的勞務輸出模式,鄉村兩級勞務輸出合作社相關勞務輸出達1000多人,人均年收入近2萬元;在馬鈴薯倉儲環節,吸納本縣勞動力近1萬人次,人均年收入近2萬元;在馬鈴薯加工環節,凈菜、全粉、淀粉等加工用工450多人,人均年收入5萬元;在機械加工等相關產業方面,如收獲機、分選機、傳輸帶制作等配套產業,吸納勞動力近3000人。全縣的涉薯產業蓬勃發展,通過馬鈴薯種植,進一步夯實了壩上薯農發家致富、鄉村不斷振興的基礎。
多年來,張北縣積極探索馬鈴薯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自有品牌相融合的“母子”品牌戰略,做強做響“張北馬鈴薯”品牌。而被評為河北省工商聯“四好”商會的張北壩上馬鈴薯協會,充分發揮張北縣馬鈴薯產業“主力軍”的作用,吸附豐茂、大農、盛源、浩源、壩源、翼德等60多家馬鈴薯企業入會,使“張北馬鈴薯”品牌進一步發展壯大。而“張北馬鈴薯”也榮獲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區域品牌認證,并獲得中歐地理標志互認,品牌價值達17.54億元,張北縣也因此獲得“中國馬鈴薯原原種之鄉”、“中國北方馬鈴薯之鄉”等稱號。壩上薯農依托張北馬鈴薯品牌也越叫越響,未來張北將加強勞務協作對接、促進精準供需匹配,擴大相關崗位吸納就業力度,切實發揮勞務品牌促進就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建立勞務品牌長期穩定的勞務輸出渠道,使更多薯農受益增收。(河山新聞記者 王利軍 通訊員 任麗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