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縣公會鎮落花營村,900多個大棚連片排開。
此時,來自云南的35歲姑娘刀小弟正在暖意融融的大棚里勞作——挖一個小坑,移栽一顆西瓜苗,再培土固定……動作一氣呵成。在園區,像她這樣的外地打工人有100多位。兩個月后,由她們精心培育的高品質西瓜將出現在幾千公里外的香港人的餐桌。
就在兩年前,這里,還是大片的鹽堿地,而傳統種植的莜麥、胡麻等農作物由于畝產低,導致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兩年光陰,落花營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麒麟西瓜種植村,全村建成西瓜大棚800多個,其他蔬菜大棚100多個,每年300多萬公斤高質量西瓜、水果西紅柿等從這里遠銷八方。
“落花營氣候獨特,降水少,晝夜溫差大,尤其鹽堿地ph值<7.5,別的農作物難以適應,但卻是種植麒麟西瓜的好地方。”來自浙江的技術員吳志超種植西瓜有著20多余年的經驗,他對這片在當地人眼中的貧瘠之地卻贊不絕口。
“沒想到能長出這么好的品質。”來自河南的麒麟西瓜基地負責人齊小勇也說,“西瓜銷路非常好,一年能掙幾百萬元,還賣到了香港、澳門,甚至俄羅斯。”
有了成功經驗,落花營村繼續向貧瘠的土地要效益,開始大面積推廣皮薄、汁多、甜度高的“彩虹西瓜”,并在有機肥料使用、澆水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種西瓜比麒麟瓜每公斤售價要高出1元,市場前景更為廣闊。”吳志超對新品種今年上市充滿了期待。
在落花營,特色西紅柿也在這片鹽堿地里茁壯成長。在西紅柿大棚里,二三十公分高的西紅柿苗長勢喜人,部分秧苗已經開花,嫩綠的葉子下,一簇簇黃色的小花昭示著不久后的收獲。
村民高春英干勁正濃:他小心翼翼地將繩套系在西紅柿苗根部,再將白色的吊繩系在繩套上,“以后越長越高的西紅柿莖蔓就順著繩子往上爬了。”他說。
一邊系繩子,一邊麻利地打花頭,高春英說,打花頭就是把多長出的丫枝掐掉,為了更好的坐果。自從村里建起大棚,他就來這里務工,“現在每天能掙130元,中午還休息3小時。”
說起一年的收入,高春英笑呵呵地盤算著,“從4月份開始到大棚打工,到10月份差不多收入近2萬元,加上流轉土地費用和自己種植的10多畝旱田,一年又增收1萬多,這還不算養殖的收入。”
談到以前的日子,村民沈海明用“面朝黃土背朝天”形容著,“鹽堿地產量低,種大田莜麥、胡麻,畝產七八十斤,連口糧都不能保證,現在村里發展經濟作物,村民流轉土地,坐著掙的錢都比以前忙碌一年強!”
壩上地區的豐收季總要來得晚一些,但這里的人們相信,只要路子對頭,就會獲得累累碩果。如何喚醒這一龐大而“沉睡”著的土地資源,讓“只長芨芨草,不長菜和糧”的鹽堿地轉變為良田,落花營的精彩故事還在繼續……(河山新聞記者 趙曉剛 張鳳燕 通訊員 夏培真 吳孟忱 攝影 武殿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