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菜如何在鹽堿地里生長,又是如何不帶一點泥土走上了北京的餐桌?
在陽原縣要家莊鄉疙瘩頭村,鹽堿地通過治理和綜合利用,變成良田和工廠,種植出果蔬,蓋起了“凈菜”工廠,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村民在鹽堿地大棚為生菜除草
走進要家莊鄉現代農業園區,一棟果蔬分揀加工車間和一排排鋼架大棚整齊排列。大棚內,一行行蔬菜、瓜果苗長勢旺盛,村民們正在清除雜草,精心“照顧”著這些“致富的希望”,分揀車間里,工人們有序清洗、打包著蔬菜,一派豐收的喜悅。
陽原縣南北依山,桑干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沿河兩岸存在著大量鹽堿地,要家莊鄉疙瘩頭村就是其中之一。
“疙瘩頭村挨著桑干河,周圍有大面積荒草地,以前這里的地都是白的。”土生土長的王宏廣告訴記者“白茫茫一片”是昔日疙瘩頭村鹽堿地的真實寫照。
鹽堿地大棚草莓生長旺盛
有著多年蔬菜種植經驗的王宏廣,一直想利用家鄉閑置鹽堿地發展蔬菜產業,帶動當地村民一起發家致富。
然而鹽堿地到底適合種什么菜?為了找到適合鹽堿地種植的蔬菜,王宏廣承包了500多畝鹽堿地,進行種植試驗。“最開始,我們試驗了西紅柿、辣椒、青菜近10多種不同品種的蔬菜,但是成活率并不高。”
不甘氣餒,王宏廣又在鹽堿地上抬高地基,利用搭建起的多個蔬菜大棚,在棚內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肥、添加生物酵素、可降解地膜,再次進行種植試驗。
鹽堿地上的果蔬分揀加工車間
“目前大棚里的土壤基本滿足了淺根系作物的生長土壤要求,我們種植的生菜、小西紅柿、甘藍多個品種,長勢旺盛。”生菜大棚內,王宏廣隨手摘下一片生菜葉子吃了起來。“綠色有機,隨摘隨吃”是王宏廣對每一棵蔬菜的要求。
種植蔬菜只是第一步。向周邊及京津地區運輸“凈菜”,是王宏廣向鹽堿地要“金子”的第二步。
所謂“凈菜”,是指將新鮮蔬菜進行分級、清洗、切分、保鮮、包裝等處理,使產品保持生鮮狀態的制品。在鹽堿地蔬菜大棚不遠處,王宏廣蓋起了一棟果蔬分揀加工車間。車間內,一筐筐土豆、生菜經過去雜、清洗、切分、包裝等工序變成了“鮮切凈菜”,立即裝上冷鏈物流車,運往當地及北京等地。
果蔬分揀加工車間內部
走進車間分揀區,一套科研用的燒杯、瓶罐赫然在列,工作人員正在將一顆顆菜分揀、檢測。原來,這里的“凈菜”不僅是自己種植的蔬菜,還有整合周邊村莊資源收集而來的蔬菜瓜果,為了保證所收蔬菜的“綠色有機”,每批菜都會進行農藥殘留測試,只有符合標準的蔬菜才會被收集,進入第二道“洗菜”工序。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洗菜用水都是過濾水,每棵菜都會在清洗帶上清洗3遍。”隨后洗凈的蔬菜會進入10萬級負壓潔凈包裝車間,在這里蔬菜會進行統一包裝,部分蔬菜還會真空包裝。
鹽堿地上的果蔬大棚
“近幾年,河北大力推動‘凈菜’進京,我們張家口離北京、天津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并且‘凈菜’的生產、加工、包裝、冷鏈等鏈條產業都能夠促進就業增收,帶動全縣蔬菜產業發展。”“凈菜”車間內,王宏廣笑稱“不讓一棵菜帶泥離開陽原”。他告訴記者,廠內現在擁有果菜、葉菜、根莖3條清洗線,可提供200多個工作崗位。
在要家莊鄉疙瘩頭村,圍繞向鹽堿地“要金子”的發展思路,整合帶動全縣蔬菜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實現。(河山新聞記者 馬國萍 通訊員 仝輝)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