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開膀子跟著劉書記干,村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張家口陽原縣高墻鄉沙帽臺村村民口中的劉書記,指的是陽原縣鄉村振興局干部、沙帽臺村第一書記劉棟。2018年以來,劉棟帶領沙帽臺村持續壯大特色產業,蹚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長期以來,沙帽臺村缺乏特色產業,當地群眾主要靠“種大田”和外出務工維持生計。
“鄉村要發展,沒有特色產業可不行。”駐村不久,劉棟就決心一定要幫助村里找到發展特色產業的突破口。為此,他白天走訪調研,深入了解村情、傾聽民生;晚上加班加點查閱政策,分析數據,整理村“兩委”干部和村民的意見建議。此外,他還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及時與在外發展的沙帽臺村村民溝通交流,一起幫村里發展“問診把脈”。
經過深入調研、科學研究,劉棟決定帶領沙帽臺村在嚴格落實“首都兩區”建設政策要求下,探索發展設施蔬菜產業。2019年春天,沙帽臺村使用幫助資金建成27個蔬菜大棚。由于發展蔬菜大棚是村里的新生事物,建棚前預定承包經營蔬菜大棚的14戶村民打起了“退堂鼓”。在這關鍵當口,劉棟主動幫助大棚找“婆家”,聯系派出單位的同事、沙帽臺的村干部帶頭承包經營蔬菜大棚,并與石家莊的一家公司聯系訂購了優質西紅柿種苗試種試栽。
“那一年,由于初次經營和受市場行情影響,種植戶利潤不大。但是,我們通過試種摸索性管理掌握了大棚西紅柿的關鍵種植技術,建立了穩定通暢的銷售渠道。”劉棟說,“發展新鮮的產業確實比我想象的難度要大,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0年,為鼓勵本村村民承包經營蔬菜大棚,劉棟建議村里決定以每個蔬菜大棚1500元的價格、且免費提供大棚灌溉用水的辦法全部承包給本村村民。這一方案,贏得了民心,也爭得了效益。這一年,大棚西紅柿畝產達到了2萬斤,并且市場行情較好,每畝純收入2萬元以上。嘗到甜頭后,村民承包大棚的積極性越來越高。2021年,劉棟經過積極跑辦,多方爭取幫扶資金,在沙帽臺建成了第二批蔬菜大棚25個,對全部蔬菜大棚進行租賃經營。這吸引了多名在外打工的本村年輕人回村創業。今年,沙帽臺村再度建成蔬菜大棚10個,種植品種在原有“帽臺紅”品牌西紅柿的基礎上,增加了大棚芹菜、青椒、尖椒等,全面形成“種植規模集群化、種植品種多元化、產品銷售商業化”的高質量發展新模式,打造出一條“土地流轉增收、承包經營增收、入股分紅增收、基地打工增收、集體經濟增收”的“立體式”富民強村之路。
“駐村幫扶,關鍵是要讓自己真正沉到農村,設身處地地站在當地群眾的角度去想辦法、謀發展,無論多累、多難,都一定要不能放棄。”劉棟說,“助農增收沒有捷徑,但是,只要肯動腦、能吃苦,就一定能幫村里想出好出路。”(記者 趙彩芬 通訊員 馬志野 董桂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