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初夏,壩上地區的廣闊田野里,到處是忙碌的景象,農民們正在搶抓有利時機,播種著各式農作物,以期秋天有個好收成。
而在尚義縣石井鄉范家村的大棚內卻是另一番場景,幾名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將新鮮的羊肚菌從泥土中拔出來,整齊放進菌筐,然后送到包裝點,切根、碼放、包裝……各個環節忙而不亂、井然有序。
“這些羊肚菌明天早晨五點就要打冷裝車,十點前就得送到寧遠機場,然后經石家莊轉機,下午七點多到達昆明。”尚義縣盛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建明一邊搬運著剛剛采摘的羊肚菌一邊和記者說道。
石井鄉地處尚義縣北部,冬季寒冷漫長,一直以來,多以種植土豆、莜麥、亞麻等大田作物為主。
去年,返鄉創業的趙建明幾人琢磨,如何能讓這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土地生產出更大效益?原來的露天種植肯定是不行,必須要發展設施農業,而種什么既能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又能與其他地方實現錯時錯位發展呢?經過多方考察,最終把目標放在了羊肚菌上。利用部分扶貧整合資金,他們建起了50多個大棚,其中16個用于羊肚菌實驗種植。
“羊肚菌是低溫生長菌種,壩上地區無霜期短,氣候冷涼,適合發展食用菌種植。每年的十一月份種植,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就可以出菇采摘了,正好利用了冬天空閑的土地。夏秋季氣溫升高,在羊肚菌采摘結束后,我們緊接著就種植圣女果和黃瓜,讓土地一刻也不閑著。”趙建明這位昔日的“煤老板”如今已成了大棚種植的“土專家”。
種植羊肚菌后剩余的營養包和土壤中殘余的菌絲、菇腳可作為天然有機肥,為蔬菜生長提供多種營養成分,可以減少化肥的施用量,同時還能夠有效降低田間病蟲害的發生率,從而保障羊肚菌的產量和品質。
目前,羊肚菌鮮菇一斤可買到60元,每個大棚可產800近左右,而每個棚的成本,滿打滿算也就一萬元。“現在羊肚菌是供不應求,僅一家客商就全部承包了,而蔬菜種植我們選擇的是與外地公司合作,他們負責提供種苗、技術,然后按保底價收購,所以銷售不是問題。”談到今后發展,趙建明充滿信心。
冬春季發展羊肚菌、夏秋季種植蔬菜的“菌菜輪作”模式,進一步提高了壩上高寒地區的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有效利用耕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助農增收,實現了“冬閑田”向“增收田”轉變,開啟了“一棚雙收”的新模式。
(河山新聞記者 王宋平 武殿森)
編輯:劉穎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