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新聞網訊 8月29日,橋東區大倉蓋鎮保府莊村的老宋水果園,茂密的梨樹林里一絲風都沒有,一顆顆沉甸甸的酥梨壓彎了枝頭。
“嗨,老宋,有人來了!”
聽見叫自己,宋富月從梨樹林里走出來。
宋富月是陽原人。早些年,他學了一身種水果的本事,看上保府莊村的氣候和土地,開始種水果。2000年,拿著朋友送的酥梨枝,宋富月嫁接種起了酥梨。
“這種梨皮薄、水分大、口感香甜,凡是吃過梨的人都贊不絕口。”說著,宋富月拉著記者鉆進了梨樹林。只見綠油油、密匝匝的葉子中間,一顆顆個頭飽滿的梨兒掛滿了枝頭,那憨態讓人忍不住想將其摘下。
拿起摘梨神器,宋富月瞄準枝頭一顆梨,探神器,緊扣梨,輕輕扭動梨身,只需幾下,梨便拖離了樹身。
“來,嘗嘗。”宋富月把梨遞到記者手上。只咬了一口,梨汁滿嘴四溢,酥脆爽口。
“我年年到這個水果園來買梨吃,他家的梨就是好吃。”采摘了10公斤梨的市民劉平告訴記者,過兩天她準備再來買一些送給親戚朋友嘗嘗。
前些年,宋富月還推著車到市里賣梨。近幾年,隨著來采摘的市民不斷增多,保府莊村的酥梨供不應求。“從8月20日開始摘梨,到今天約摸10天時間,已經賣了3萬多。這還沒到采摘的高峰期。”宋富月笑著說。
說起收入,宋富月一下子變得謙虛起來,扳著指頭算了算,“5畝梨,1畝產梨5000斤,每斤6元,光梨的銷售額就有10多萬元,富裕不敢說,養家糊口絕對沒問題。”
“我歲數大了,這梨樹又難伺候,兒女們不愿干,要是等我干不動了,這樹可咋辦呢!”望著梨樹,67歲的宋富月隱隱地擔憂涌上心頭。(記者 馬明明 通訊員 張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