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城縣,每到春節等重要節日或是走親訪友,口感軟嫩卻又久燉而不散的“龍門所豆腐”都是不少人對當地特色“美食”的不二之選。憑借悠久的制作歷史和獨特的風味,據不完全統計,全鎮進入冬季有較大豆腐加工坊約40家,豆腐成為龍門所鎮撬動鄉村振興的明星產業,是帶動農民增收、促進鄉村經濟騰飛的“白色引擎”。
走進龍門所鎮申溝新村,道路干凈整潔,房屋錯落有致。一處古色古香的院落,進門的院墻上有一個弧形匾額,鎏金雕刻著“龍門所豆腐”大字,引人注目。車間內,工人們嚴格按照豆腐制作工序有條不紊地操作著。
這家名為郝家豆腐坊是鎮內規模較大的一家工坊之一,其負責人是村內80后大學生老板王壯。2013年,他注冊了“龍門所豆腐”商標,并累計投資320萬元建設750平方米豆腐生產車間和冷庫,成立“霞城申農(赤城縣)農業有限公司”,采購先進生產加工設備,于2023年開始集中生產。在豆腐生產制作過程中,他們通過聘請當地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磨漿、燒漿、點漿……每一道工序都沿襲古法制作,做到精益求精。同時,在成品加工上,王壯也不斷探索創新,五香、香辣、原味等多口味的豆腐干、鮮豆腐、凍豆腐等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如今,郝家豆腐工坊年生產豆腐及豆腐干486噸,產值625萬元,帶動就業35人。
龍門所豆腐制作技藝由來已久。據傳,明清時期豆腐已經成為當地駐軍和百姓餐桌上重要的菜肴之一。清末、民國以后,龍門所制作豆腐的技藝得到了進一步弘揚與發展,尤其是使用官井水制成的豆腐,色如青白玉,細嫩而鮮,綿軟可口,置湯內久煮不碎,且煮、炸、煎、炒、拌、凍均可,成為遠近聞名的“舌交上的名片”,誕生了馬記、景記、郭記等一批招牌老店。其中,央視拍攝播放的《家鄉的味道——龍門所豆腐》就采景于馬記工坊。“每天早晨沽源縣、崇禮縣經銷商會挨戶收購豆腐,上午基本售罄,日銷售量7000斤左右,交易額約2萬元。”馬記工坊老板簡單算了一筆賬,冬季是豆腐銷售旺季,由于儲存時間長,有的工坊一天最多生產15鍋豆腐,按照一鍋利潤140元左右計算的話,日純收入在2000元左右。
優良的水質加上傳統手工藝,是龍門所豆腐滑嫩可口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龍門所鎮的豆腐制作從家庭作坊式生產轉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通過引進現代化設備和技術,師傅們從業經驗都在20年以上,保證了龍門所豆腐在保留傳統風味的同時,生產效率實現大幅提升。
龍門所豆腐的聲名鵲起也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直接帶動當地近200多人就業,并輻射帶動縣域內批發零售業、餐飲業和服務業發展。
“我們不僅要讓龍門所豆腐成為美食,還要讓它成為龍門所鎮的文化符號。未來,我們將繼續豐富產品種類,大包裝變成小包裝,初加工變成精加工,推廣腐乳類產品和兒童喜愛的豆制品零食加工產品,而且我鎮正在跟進直播項目,爭取利用網絡銷售提升本地豆腐的知名度和銷量。”龍門所鎮黨委書記武鐸表示,他們將繼續做大做強豆腐產業,讓龍門所豆腐成為鄉村振興的亮麗名片。
【記者手記】
俗話說,“人生三苦,打鐵、乘船、磨豆腐”。如今,龍門所豆腐加工實現機械化操作,也不用走街串巷賺吆喝,村民通過豆腐產業腰包鼓了起來,真正實現了“累并快樂著”,也讓整個鄉鎮煥發了生機。
產業興旺,離不開“因地制宜”。每個村莊都有其獨特的資源與稟賦,關鍵在于如何挖掘和利用。豆腐雖小,卻磨出了鄉村的大未來,龍門所豆腐找到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讓老技藝煥發了新活力。這背后,既有村民們對傳統技藝的守護與創新,也有返鄉創業者的智慧與堅持。每一滴豆漿,都凝聚著他們對品質的執著;每一筆訂單,都承載著他們對未來的期待。這,或許就是鄉村產業振興最動人的密碼。記者 左文婷 通訊員 金建龍 王怡寧 梅立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