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眾體驗考古發掘
科學與盲目
“模擬舊石器考古發掘”活動在馬圈溝遺址群—魚咀溝1號地點南側的廣場舉行。
活動開始前,組織者預先在廣場空地處規劃模擬預埋兩處場景近似的3·3米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遺址場景反映了古人類用火、打制石器等簡單活動。
活動中,泥河灣舊石器考古隊的隊員與社會公眾分成兩組,分別代表專業方式和大眾方式各自發掘一處模擬的“遺址”。專業隊按照舊石器考古發掘方法逐層向下清理,原地保留、記錄遺物狀態,盡最大可能揭露出遺址的原始狀態并記錄信息。公眾隊首次參加考古發掘異常興奮,奮力挖土,按照自己理解的方法發掘,實際效果是一種“刨土豆”式的發掘方法,通過挖土、翻土、撿拾、篩選埋藏在土中的“石器”,一會便發掘出一堆石器。
保護與破壞
發掘結束,兩種發掘方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結果:考古隊基本揭露復原出遺址的原始狀態并記錄豐富信息,公眾隊則僅僅獲得了一批打制石器,遺址形成過程、原始埋藏信息基本被破壞。
組織者利用圖版展示了兩處模擬遺址的形成過程和基本內容,讓公眾自發對比兩種發掘方法的不同效果。對比結果顯而易見,科學的考古發掘最大限度地提取了遺址的全方位信息,基本能夠復原遺址的形成過程和當時“古人類”在這塊場地的生活場景。
公眾隊“刨土豆”式的發掘類似于“挖寶”,只獲得一批“石器”,遺址埋藏信息基本被破壞,已無法復原古人類當時生活的場景,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對遺址的破壞。
活動價值所在
這次活動改變了以往公眾考古活動以觀摩為主的模式,創造性地通過模擬古代遺址,讓公眾放心走進考古發掘探方,盡情自由發揮,沉浸式體驗,實現了公眾當一次考古人的夢想。
實踐體驗過程中通過對比發掘的方式與結果讓公眾自然形成反思,對什么是考古、怎么考古、考古的目的等都有了直觀深刻的理解,對普及考古知識,激發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熱忱都具有積極作用。不一樣的體驗與收獲使公眾紛紛表示“感覺參與了一次真正的考古”。
相關研究人員表示,模擬古代遺址能夠克服考古遺址具有不可再生性特點的問題,也可以避免公眾參與、不規范發掘造成遺址破壞的擔憂,做到遺產保護與公眾體驗的有效結合。活動的體驗感更加真實的接近考古真相,避免給公眾帶來考古就是“土里挖寶”的誤解,系統地展示考古工作的內容和目的。這是對公眾考古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也證實模擬古代遺址來開展公眾考古發掘體驗是可行的。
(記者 王宸胤)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