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當粽香與艾草香在街巷彌漫,我們就知道又是一年端午到。
端午,從農耕社會到現代社會,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民俗表現形式或可改變,但端午的文化內涵卻從未改變。多種多樣的端午活動、日新月異的端午產品,讓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也讓人們在端午小長假中體會著端午文化與經濟的共鳴。
端午文化遇上國潮。最近一段時間,不少新款端午香袋上市,因為是兔年,各種萌兔香袋設計令人眼花繚亂,款式從傳統香袋到手環香袋、手機鏈香袋、護身符香袋,無所不有。五彩繩除配以傳統粽子、吞金獸等裝飾,還有兔、虎、福等,此外因材質不同出現了金、銀、玉等。頗受人們喜歡的漢服也點綴上了龍舟、香囊等圖案和裝飾。人們不禁發出:“國風潮”刮到了傳統民俗。
端午文化帶熱中醫藥文化。古裝劇中,貴族公子的腰間總是掛著香囊,如今年輕人的腰間不會懸掛飾品了,但香囊還是因中醫藥文化,慢慢走進人們的視野。《神農本草經》記載:“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而香囊即源于中醫理論中的“衣冠療法”,是中醫傳統外治法的一種。市中醫院每年端午節前都會推出三類香囊:驅蟲香囊、化濕辟穢香囊、散寒辟穢香囊。據介紹,驅蟲香囊主要成分為艾葉、樟腦、薄荷,適用于大部分人群;化濕辟穢香囊主要成分為蒼術、藿香,適用于脾胃功能差的人群;散寒辟穢香囊主要成分白止、丁香,適用于脾胃虛寒、易冷、痛經人群。實際上,中醫藥文化早已潛移默化在中國的民俗中,默默滋養著眾生。因此越來越多的市民在端午節前后選擇香囊,其實這里面處處藏著養生之道。
端午文化帶來假日經濟繁榮。經濟學家研究發現,假日休閑消費能夠帶動鐵路、民航、公路客貨運、餐飲、酒店、零售業、廣告業、通訊業、銀行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就拿粽子來說,也已成為一種新的商品業態。線下,各商超都會在端午節前布置端午展柜,品牌粽成為大熱門;飲品、糕點、餐飲店也“跨界”推出各種粽子;街巷內,不少商家同樣推出現包鮮粽,吸引市民購買。線上競爭更為激烈,除粽子界頭號品牌浙江嘉興“五芳齋”穩穩占據著市場份額大半,近年來的新興品牌,如三只松鼠、李子柒等也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從聚焦傳統食物這一現象不難看出,當代年輕人對傳統節日認同感增加,這背后也讓我們看到了守護傳承的民族文化自信。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實現創新性發展,讓文脈傳承歷久彌新,也進一步激發了消費熱潮。(河山新聞記者 陳嘉)
【專題】網絡中國節·端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