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張家口橋東區東方苑居民接到社區通知:為更好治理東風小學上下學時段門前擁堵問題,按照上級安排,將從隔日起,于工作日早上7:30至8:00對小區西門進行封閉,禁止機動車通行。通知一出,引發小區內外居民熱烈討論,一些居民還致電市長熱線或在政府網站留言,表達了對此舉的不理解。
明明政策初衷是為了緩解道路交通壓力、更好保證孩子們人身安全,因何卻引起這么大的社會反響?通過梳理居民留言和實地走訪,記者看到,“調研座談時沒有讓小區居民參加”“應該先嘗試下其他辦法” “招呼都不打,說封就封”是意見主流,這既說明群眾物權意識和社會事務參與意識的不斷增強,也表明在此次事件中,政府部門確實存在一些職能錯位,忽略了群眾的能動性。
在傳統治理理念中,不少人認為,治理是國家機關、政府部門的事情,和群眾無關。但隨著群眾對社會平安和秩序需求的日益增長,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推進地方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顯得尤為迫切。而在現代治理理念里,政府與公眾之間盡管依然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但更強調的是政府與公眾要形成一種良好的合作協同關系。也就是說,以前由政府部門大包大攬,如今要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而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更好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三者間的良性互動。從這個角度上講,直接封閉小區大門,顯然不是治堵的最優解。
事實上,鼓勵和引導居民參與社會治理和基層治理,我市已總結形成了很多好的經驗做法,而橋東區更是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先行者和成功者。這其中,無一不體現著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無一不閃現著人民群眾的智慧,無一不凝聚著人民群眾的力量。這也表明,打好“全民牌”,讓群眾進入社會治理的核心圈,賦予他們話語權,尊重他們的評價權,讓他們多出好主意、好點子,不讓他們“跑龍套”甚至“靠邊站”,更有利于增強群眾的城市主人翁意識,有利于加速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轉變,有利于政府把好事辦好。(魏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