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犯罪分子利用人臉識別、音視頻合成技術實施的電信網絡詐騙呈多發態勢。受害人或是下載犯罪分子發來的APP后被竊取人臉信息等個人信息,或是被視頻里變臉合成的“親友” 詐騙財物, 詐騙手段之“先進”,讓人不禁感嘆“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近年來,各地相關部門對電信網絡詐騙保持嚴打高壓態勢,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上升勢頭得以有效遏制。但不容忽視的是,由于電信網絡詐騙手段繁多、行為隱蔽、成本較低,加之跨國有組織集團化運行等治理難點,仍然難以被完全根除。犯罪分子利用信息技術,緊跟社會熱點,制造洗腦“話術”,不斷升級詐騙手段,從網絡購物、刷單兼職、冒充公檢法、網絡賭博、征婚交友等較為常見的犯罪手法,到令人防不勝防的“變臉”詐騙,都在提醒相關部門,重拳出擊打擊電信網絡詐騙,需要與時俱進、精準有力。
犯罪分子的詐騙手段不斷升級,治理打擊的技術和方式也應跑在前面。統計顯示,過去一年,國家反詐中心直接推送全國預警指令4067萬條,各地利用公安大數據產出預警線索4170萬條,成功避免6178萬名群眾受騙。不難看出,通過技術手段及時識別電信網絡詐騙,能夠起到很好的防范作用。對于基于人臉等個人信息出現的電信網絡詐騙,既需要反詐技術的及時更新和廣泛應用,也要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上多加一道鎖,對數據采集和使用的全過程輔以更為嚴格的監管手段,決不能讓個人信息隨意流轉成為詐騙工具。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的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從構建嚴密防范體系、加強行業監管源頭治理、強化屬地管控綜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更為規范和系統的治理方案。這也表明,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是一項社會治理議題,無論是司法、監管部門,還是電信運營商、各類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以及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商家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主體,都應該承擔起一己之責, 在打源頭、 端窩點、 摧網絡、斬鏈條上共同發力, 形成齊抓共管、廣泛參與的治理格局。
每個人都是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第一責任人。積極響應各類防詐反詐的治理舉措,保護好個人信息的同時,也要常懷警惕之思、理性之智,多掌握一些防騙知識,不因貪圖小利和各類誘惑輕信他人,及時舉報不良電話和信息, 共同筑牢全社會防詐反詐“一張網”。(王棣)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