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兒童食品的“風”越刮越大,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熱衷于購買帶有“兒童”標簽的食品。而在不久前,多位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兒童食品”分類,“兒童食品”更像是一種營銷手段。這也讓許多家長懷疑,自己是不是又交了一筆“智商稅”?
從現實情況來看,處在發育階段的少年兒童,營養攝入需求與成年人有所不同,對于食品添加劑的代謝能力也相對較差,這就讓很多家長更加注重食品成分安全和營養充足。而隨著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商家根據兒童的發育特征研發生產專門類別的食品,既能更好滿足部分消費者的消費需要,也可開辟銷售藍海。
在強勁市場需求的影響下,除了常見的奶粉、藥品等存在成人和兒童版本,調味品、零食、乳制品、預加工品等食品也紛紛推出兒童專屬分類。這些產品往往標榜“無添加劑”,或者特意針對兒童改變配方、添加某類營養元素。然而,這些所謂的“兒童食品”都是以企業自家標準設計生產而來,是否能夠真正滿足兒童營養攝入的需求,仍然有待商榷。另據媒體報道,一些“兒童食品”不僅在成分上與普通食品毫無區別,甚至還帶有兒童不適宜食用的成分,兒童長期食用反而有害健康。
“兒童食品”名不副實甚至魚龍混雜,源于高溢價帶來的高利潤,引得不少商家趨之若鶩。顯然,單靠行業內部自定標準、自行其是,以及僅僅針對食品安全方面的監管,仍然難以約束一些商家的噱頭炒作行為,甚至會讓這一品類的產品陷入信任危機,遭遇未盛先衰的尷尬局面。
所以,推動兒童食品實現長遠發展,標準化、規范化管理舉措尤為必要。有關部門應該盡快明確兒童食品的專門分類,針對兒童發育特征和營銷需求制定相應的食品標準,對食品添加劑、營養成分、原料等提出具有科學性和強制性的具體要求,為兒童食品“正名”,也為生產廠家劃好產品生產的底線。當然,在相關國家標準尚未出臺實施之前,對于食品安全和廣告宣傳的監管須臾不可放松,管理部門當以嚴格執法收緊不法者違規生產和肆意炒作的空間。家長在為孩子選購食品時,也應保持審慎理性,了解營養攝入的科學知識,切勿盲目跟風。(王棣)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