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萌發,清明又近。鑒于當前國內依然嚴峻復雜的疫情防控形勢,今年我市采取管控措施,暫停集中祭掃活動,鼓勵群眾通過網絡祭掃、錯時祭掃等方式表達哀思。當然,倡導文明祭祀,過一個安全、綠色、文明的清明節,不只是出于做好疫情防控的現實要求,更是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題中之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更應把這一節日作為推動移風易俗、培樹文明新風的重要時機來對待,讓清明節變得更加“清明”。
清明節祭奠先人是一項傳統習俗,隨著時代進步,大操大辦的“煙火清明”顯然已與環保文明的發展理念不符,由此產生的安全事故歷歷在目,還因人員聚集帶來了疫情傳播擴散風險,實屬陋習,應當堅決擯棄。可喜的一面是,經過多年大力倡導和規范管理,許多群眾在思想和行動上愿意且已經做出了實質性改變。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更多引導舉措促進社會風氣持續轉變,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并付出更多行動。
實現上述愿景,持續進行又不斷創新的社會性文明祭祀活動不可或缺。這需要從建設網絡祭掃平臺、開展集體代祭掃等新興祭掃形式,到深入推動殯葬改革,積極推廣惠民環保的殯葬方式,規范管理祭祀品生產銷售和戶外用火行為,再到黨員干部率先示范,嚴格遵守防疫要求,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將更多充滿人性關懷和制度執行力的科學管理舉措落實到位。要讓大家深切地感受到,用節儉文明的祭掃方式和安全規范的社會秩序營造清靜有序的公共環境,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和珍視,就是對家庭和社會的高度負責,同樣也是對逝者的最好告慰。
清明節作為重要的傳統節日,還承載著中國人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祭奠先人、傳承家風之余,通過緬懷革命先烈、重溫黨史國史、傳承紅色基因接受精神洗禮,在踏青賞春中感受生機活力,體會“清明”這個節日本身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意。這類綠色文明的追思方式,就是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最好繼承和弘揚。因為從本質上而言,無論是尊重生命、孝老敬親的美德家風,還是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民族精神,或是不負春光、奮發向上的生命活力,都可以通過更多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文明新風和優秀文化沁潤更多心靈,共同度過一個清朗文明的清明節。(王 棣)
【專題】網絡中國節·清明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