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的一次性筷子還有用嗎?赤城縣居民楊偉偉給出答案。他將上萬根廢棄的一次性筷子重復利用,“搭建”成張家口的一個個景點模型,梁柱、瓦片、門窗等細節形象逼真。他將這些作品發到網上后,收獲了不少粉絲和點贊,也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的家鄉。3月21日,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楊偉偉今年41歲,是土生土長的赤城人。平日里,他喜歡用廢棄的一次性筷子做成小房子、自行車等各式各樣的小物件。偶然機會,到他家做客的朋友被他的作品“驚艷”到,建議他做點家鄉的景點。在朋友的提議下,楊偉偉做的第一件作品是鼓樓,“因為鼓樓是我們縣城的標志性建筑,每天都會路過,也很有感情。”楊偉偉說。
先把收集到的廢棄一次性筷子進行統一清洗、晾干、消毒,然后畫圖,根據畫的圖用小電鋸把筷子鋸成合適尺寸的小段,再按照圖和腦海里的規劃一點點地拼接、黏合。“這可是個細致活兒,有一處不妥帖就可能影響整個作品。”楊偉偉說,在做的過程中,他不斷地調整和修改,直到和實物的造型一樣。這種結構都是一層一層的,做的時候墻和底部、頂部都分開單獨做,最后再黏合。楊偉偉說,這種有幾層結構的建筑做起來比較費事。為了制作這些古建筑,沒有美術功底的他看了好多關于古建筑的書。整體用筷子、窗戶用竹簽、牌匾用雪糕棍,牌匾上的字先是打印出來,然后再用刻刀刻上,再上色。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鼓樓終于做好了,成品用了1200多根筷子。
現在,只要有時間,楊偉偉就會擺弄這些小木棍。“這樣解決了一次性筷子的浪費問題,小物件不僅美觀而且能動手動腦。”楊偉偉說,現在一次性筷子不好收集,每次用的時候都得特別節省,物盡其用。畫圖、打磨、拼接、黏合……現在,楊偉偉的動作游刃有余,但是最開始的時候,也不止一次受傷。楊偉偉說,他做第一件作品的時候左手拿筷子,右手拿壁紙刀,一不小心將左手大拇指切掉一塊肉。為了做好重光塔,楊偉偉先后5次到龍關鎮實地看塔的構造,最終利用3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做好的重光塔高1.2米,只見梁柱、瓦片、門窗等細節形象逼真,氣勢非凡。后來,他又做了赤城溫泉、重光塔、大境門、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等景點模型。他還給這些景點做了亮化,用LED的小串燈進行了裝飾,晚上燈光亮起,很有意境。
有時候為了創作一件作品,楊偉偉不知道熬了多少次夜。但是當看到一座座家鄉的地標性建筑“拔地而起”,原本毫無價值的廢棄筷子變成了令人驚嘆的精美擺件,他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當問及楊偉偉為什么選擇用一次性筷子來做作品的時候,他說希望通過廢物利用,讓它們產生更大的價值,同時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宣傳環保。
“這些年一方面是受工作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我也親眼見證赤城越來越美,家鄉的發展越來越好。作為赤城人,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閑暇的時候,楊偉偉就將這些作品發到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平臺,希望能通過這些作品宣傳張家口的旅游、文化和城市形象,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大好河山張家口。(記者 呂慧 通訊員 張麗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