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年之計在于春。 年年春耕忙, 今年新在哪兒?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 政府工作報告都聚焦鄉村振興戰略, 提出大力抓好農業生產、 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我市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會議精神, 加強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循著振興的腳步, 在春忙時節可以看到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土地流轉、 設施農業等一簇簇新景象。 今日起, 張家口日報推出《歡樂春耕》欄目, 記者深入田間地頭為您帶回各地春耕備耕一線的報道。
三月里來春光好,田間地頭剪枝忙。眼下,正值春耕備耕大好時節,在我市部分以特色林果產業為主的村鎮,村民們正抓搶最佳時機,一幅幅修枝施肥的美麗圖畫正在徐徐展開,張垣大地上開始孕育振興新希望。
橋東王家寨村:千畝桃園待花開
拉肥、挖坑、埋肥料,一棵樹挨著一棵樹施肥……進入3月中旬以后,王家寨村民范文廣和老伴兒每天早晨從各村外將牛羊糞肥料運到桃樹地里,在距離每棵樹的樹根處埋下肥料,為今年的桃樹豐收辛勤勞作。
“每年冬天給桃樹剪枝,開春以后就開始松土、施肥、澆水,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63歲的老范種植桃樹已經30多年,家里有7畝桃樹地,種植久保、金玉兩個品種,桃樹收益是老倆口的主要收入。
橋東區姚家莊鎮王家寨村是遠近聞名的世外桃源,因三面環山、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等特有的小氣候,適宜桃杏種植。這里出產的久保桃色澤艷、甜度高、水分大、口感好,全村300余戶種植1200余畝桃樹,年產鮮桃300余萬斤,年銷售額2000余萬元,是村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清明過后,村里就組織澆水,今年又新配置了兩三千米的臨時管道,充分保證桃樹灌溉。”村黨支部書記徐濱介紹,這千畝桃樹是村民的致富樹,每年4月底,鎮村兩級組織桃花節,觀賞桃花、預訂鮮桃;8月組織鮮桃品鑒大會,區政府協調相關單位設立銷售專區,拓寬銷售渠道。今年,村里計劃開展采摘觀光活動,叫響王家寨鮮桃品牌,確保鮮桃順利銷售。
涿鹿張莊村:桑干河畔剪枝忙
春季氣溫回升,在桑干河畔的涿鹿果農們開始修剪果樹、防治病蟲害、施肥灌溉。
果園里,54歲的張莊村民王俊杰手拿刮刀,從樹的主干開始到側枝的背面在刮樹皮,一處一處刮,一棵一棵來,一上午刮10棵樹左右。
“每年蘋果樹開花前都要刮樹皮,這樣能把藏在樹皮中的一些蟲卵刮出來,還能促進樹的新陳代謝,讓樹長得更好。”王俊杰是村里的種植大戶,他家種植了6畝蘋果,年收入3萬6千元,占家庭收入的一半。
張莊村位于涿鹿縣桑干河南岸、大秦鐵路北,土地肥沃,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和林果業為主。全村201戶485人,耕地面積1024畝,種植蘋果300余畝,品種有嘎啦、國光、富士、黃元帥。
“老話說得好,涿鹿蘋果在保岱,保岱蘋果在張莊。”在村里任職26年的村黨支部書記杜桂軍被公認為鄉土專家, 他介紹,張莊因地理環境氣候適宜種植蘋果,張莊村的蘋果品質在全縣家喻戶曉,果實飽滿、口感脆甜。村里的蘋果分為一類、二類、三類果,平均價格在1.5元左右,畝收入6000多元,一年產4000多斤,年產值180多萬元。
談到今年的謀劃,杜桂軍說,蘋果是張莊村的品牌, 也是村民致富的 “搖錢樹”,下一步我們準備申請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提高果品價值,增加農戶收入。
懷來張官營村:葡萄產業好“錢景”
春風送暖,官廳湖畔的張官營村,葡萄種植戶們每天早出晚歸在葡萄地里開墩扒土。
村北頭的葡萄地里,60歲的村民姜桂珍和老伴從早上7點就來到了地里,老兩口拿著鐵鍬一點一點扒土,精心侍弄著每一株葡萄藤。腰酸了、口渴了,老兩口就坐在田埂邊歇歇再干。
“春天正是葡萄萌芽的時候,可得弄好了,過了春分我和老伴兒就來地里開始扒土了,再過兩天就把葡萄藤勾出來曬,曬一周就行了, 清明前后就該澆水打藥了。”十六歲開始在葡萄地干活的姜桂珍,談起種葡萄話也多了起來,他告訴記者,家里有12畝葡萄地,主要種馬奶葡萄、紅提、玫瑰香和赤霞珠,一年收入大概10萬多元,是老倆口的主要收入。
張官營村位于寶平公路東側,距離官廳湖濕地公園不足3公里,全村530戶、1369人,有4000余畝地,以種植葡萄、玉米為主。目前,村民種植鮮食葡萄和釀酒葡萄各500畝,鮮食葡萄以采摘和批發零售相結合,釀酒葡萄供應給附近的酒莊及北京。
“按一畝地收入5000元來算,全村一年葡萄收入在500萬元左右。”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姜桂祿介紹,原來全村都種葡萄, 由于市場因素和農業結構調整轉型,近幾年有所減少。結合村子的區位優勢和土地資源,村里謀劃了鄉村振興5年規劃,計劃做強做大葡萄產業,流轉土地引資合作建酒莊,搭建電商平臺暢通銷售渠道,形成“種植—采摘—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將村里閑置房屋改建為民宿,發展旅游觀光休閑產業,讓外地和北京游客游玩在濕地公園,吃住在張官營。(記者 邵俊琴 通訊員 岑屹 毛業華 段亞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