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血壓正常,記得按時服藥,注意勞逸結合……”10月18日清早,在陽原縣揣骨疃鎮籍箕疃村村民魏滋家,張貴義正在給她測血壓,并詢問她的身體情況。每天清早,只要有時間,張貴義就會騎著電動車提著藥箱走村入戶,為患有基礎病的幾位村民測量血壓、血糖,并叮囑他們按時用藥。
“張大夫就是咱的定心丸,只要他在就有保障……”村民口中的“張大夫”,就是村醫張貴義。今年69歲的張貴義,是土生土長籍箕疃村人,他自幼身患佝僂病。“家貧,當時醫療技術差,我落下了后遺癥。從小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還能為更多人免除病痛的折磨。”張貴義說。小學畢業后,他就跟著村里的赤腳醫生當起了學徒。1972年,陽原縣在當地舉辦半農半醫培訓班,這也讓張貴義迎來了他人生的重要轉折。在為期半年的學習培訓中,張貴義刻苦學習,埋頭鉆研。再后來,張貴義去陽原縣醫院實習,針對工作中的疑問,他及時向有經驗的大夫請教。半年實習結束,他帶著滿腔的熱情與責任,返回家鄉當了一名鄉村醫生。
在籍箕疃村衛生室,如果有人來看病,張貴義就給診療;如果沒有患者,他就看書學習或查閱、整理村民健康檔案。張貴義總認為自己文化基礎差,再加上身體有病,在學醫、行醫這條路上,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如今,他仍堅持不懈學習,只要不出診,就在衛生室內看書,遇到不懂的便向縣醫院大夫請教。這幾年,張貴義還迷上了中醫針灸,他說:“現在農村老年人居多,好多村民患有腰腿疼病,風濕、類風濕病等常見病,這些病通過針灸會起到很好的作用。”為了學好針灸,張貴義特意到市里、縣里的中醫院學習。
“張大夫是個勤快人”“張大夫是個熱心腸”“張大夫看病特有耐心……”說起張貴義,村民們有說不完的贊許。村民席桂花說,國慶節前她頭暈惡心,給張大夫打了一個電話,不一會兒就騎著電動車來家了。測體溫、測血壓、把脈,最后開了點藥,沒過兩天她就康復了。席桂花告訴記者,張大夫看病從來都是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既要藥到病除也為村民省錢,所以大伙兒都很信賴他。
身背藥箱,騎著一輛電動車,在籍箕疃村街頭巷尾,人們經常看到張貴義的身影。從醫50年來,為了給患者治病,他風雨無阻。今年春天,白家泉村一個小伙子得了皰疹,一個電話,張貴義大風天騎行半小時到達村民家。經過檢查,他給配了藥,又騎著電動車回到家。今年夏天,雙樹村村民劉翠花身體不舒服,張貴義冒雨給她看病,衣服都濕透了。老伴兒責備他,他說:“我自己也是個病人,我最了解病人的痛苦。”像這樣的急診,張貴義都記不清有多少次了。
每天早七點半準時上班,聽診、量血壓、測血糖,忙得不亦樂乎。一年365天全天無休,50年來,張貴義堅守在鄉村,用愛默默守護全村村民的健康。從醫這么多年,張貴義和患者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也深深愛上了醫生這一行,他的醫術精湛,不光本村的人找他看病,還有鄰村慕名而來的患者。張貴義常說:“村民就是我的親人,能用自己的所學,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看病,是我的幸福。”
席桂花患有高血壓、魏滋患有氣管炎、高喜生患有高血壓……村民中哪些人患有高血壓,哪些有糖尿病,張貴義在小本子上記得清清楚楚。這幾戶患基礎病的村民家他幾乎每天都去,對他們病情進展更是了如指掌。“給鄉親們治病,路途再遙遠,我也不覺得難。我愿盡最大努力保障村民求醫問診,讓大家安心。”張貴義一邊說著,又背起藥箱往村民家趕去。(記者 呂慧 通訊員 仝輝 任志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