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綠而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草長鶯飛,萬物復蘇。植樹造林、草原生態治理、濕地保護修復……新一年的國土綠化工作在張家口各縣區展開。
“今年,我市將完成106萬畝營造林任務、15.5萬畝草原治理任務、200萬畝鼠蟲害防治任務。”張家口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武云峰介紹,該市將通過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進一步筑牢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不斷將首都“兩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張家口。
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入春以來,全市林草系統工作人員便開始準備工作,落實造林地塊、準備苗木、完善作業設計。張家口市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科科長石艷琴告訴記者,從4月上旬開始,全市大規模營造林工作將由南向北、從壩下到壩上陸續啟動。
據統計,2017年以來,張家口市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張承壩上地區植樹造林等重點工程,完成營造林1534萬畝,基本形成以沿冀蒙邊界防風阻沙防護林、沿壩水源涵養防護林、農田牧場防護林網、淺山丘陵水保經濟林以及深山區水源涵養防護林等為主干的生態防護體系,其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成效正逐步顯現。
石艷琴介紹,今年的營造林工作,仍堅持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強化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堅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并舉,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并重,科學、節儉、高質量開展造林綠化。
同時,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控,精準選擇綠化用地,依法依規拓展造林綠化空間。充分利用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評估成果,把沙化土地、灌木林地、自然災害受損林地、采伐火燒跡地等作為重點,集中力量實施造林綠化工作。
在管護方面,堅持“三分造、七分管”的原則,鞏固建設成果,建立完善的養護管護制度。因地制宜采取撫育間伐、補植補造、退化林修復、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撫育經營措施,全面提升林地生產力和森林碳匯能力,確保林草資源長期穩定發揮效益。
重點推進“三北”六期工程,計劃治理草原15.5萬畝
進入3月,位于塞北管理區的黃土灣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內,冰封的濕地漸漸融化,草場也在一點點恢復生機。“植被茂盛,物種豐富,這里幾乎已經恢復到草原最‘原始’的狀態了。”公園項目建設負責人劉強笑著說,經過3到4年的保護修復,黃土灣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的生態狀況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2020年,黃土灣草原入選全國首批39個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名單。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生態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工作,黃土灣草原成為張家口壩上草原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示范性樣板。
“張家口是草原資源大市,草原面積有1351.63萬畝,占全省草原面積的47.42%。”張家口市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站站長宋連昭介紹,2019年以來,該市已完成草原生態治理158.57萬畝。目前,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72%,全市草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據介紹,今年該市將持續推進草原生態建設工作,重點推進“三北”六期工程項目,實施草原治理15.5萬畝。同時將扎實推進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完成205萬畝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抓好草原鼠蟲害防治及預警預測工作,嚴格執行草原生物災害綠色防治計劃。
持續開展濕地保護修復,逐步提升全市濕地生態效益
懷來縣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野生鳥類由原來的169種增至191種,野生植物由原來的106種增至318種。康保縣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2014年有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遺鷗僅3000只,近幾年種群數量穩定在8800只左右,是全球最大的遺鷗棲息地與繁殖地……
3月20日,在張家口市林業和草原局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管理中心,中心主任王樹凱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市以建設濕地公園為主要手段,實施了多項濕地保護和修復項目,全市濕地生態環境質量穩步向好,生態系統功能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據了解,張家口地貌類型多變,地理環境復雜,氣候條件不同,逐漸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濕地類型,包括沼澤草地等7種地類,總面積107.63萬畝。
據統計,目前該市已建成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6個。其中,國家濕地公園8個,省級濕地公園8個,濕地公園總面積68.12萬畝,國家濕地公園總數量、濕地公園總面積均居全省首位。近年來,該市通過退耕還濕、建設人工濕地、野生動植物生境恢復等方式,恢復退化濕地8.79萬畝,河道清淤疏浚19公里,并建設多個氣象、水文、水質觀測站等。
王樹凱介紹,今年,該市將持續開展濕地保護修復,突出做好察汗淖爾、安固里淖等重要湖泊濕地的保護修復工作,做好蔚縣壺流河、陽原桑干河、涿鹿桑干河等3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準備工作,逐步提升全市濕地生態效益。重點在察汗淖爾流域內啟動尚義察汗淖爾濕地保護修復等項目,實施退化林修復2.3萬畝、退化草原修復3萬畝。在安固里淖流域內,通過濕地項目建設張北黃蓋淖國家濕地公園鳥類棲息地,實施退化林修復1萬畝、封山育林1萬畝、退化草原修復2萬畝。
(來源:《河北日報》記者 李艷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