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近年來,在國網張家口供電公司的幫助和指導下,宣化區供電中心踔厲奮發、聚力攻堅,開創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即日起,本報推出“黨建促發展光明耀古城”專欄,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宣化區供電中心團結帶領全中心干部職工,堅持黨建引領、典型帶動,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無旁貸的使命感,投身為民服務生動實踐。
當人們安然入眠、進入夢鄉時,他們披星戴月,鉚足精神排查故障;當人們喜慶佳節、團圓歡聚時,他們堅守崗位,時刻準備應急搶險。
這支默默守護萬家燈火的隊伍,就是國網張家口供電公司宣化區供電中心電纜運維組。該組共有17名隊員,平均年齡45歲,負責宣化區轄內400多公里高低壓電纜的日常維護和搶修。
在十五年如一日的一線工作中,他們的足跡踏遍了宣化區地下電纜網的每個角落,守護著這座城市電力“生命網”的健康運行。
張煒正在調整設備電壓質量。馬明明 攝
24小時365天隨時待命
“什么情況?好,我們馬上到。”11月10日晚7點,正打算在與同事們吃口飯的宣化區供電中心電纜運維組組長張煒剛拿起筷子,便接到了一個電話,隨后喊上同事們,急匆匆趕往某小區現場。
路上,張煒介紹,“我們的工作就是進行地下電纜的日常維護、倒閘操作、應急處理,還有新建及改擴建工程設備質量驗收和投運等。”
趕到現場,張煒和同事們迅速打開電纜故障探測儀,俯下身子,一個區域一個區域找,一條電纜一條電纜查。直到晚上11點故障點才被鎖定,拆除受損電纜、更換新電纜、制作電纜中間接頭……一道道工序爭分奪秒、悄然進行著。經過奮力搶修,11日凌晨2點,電纜更換完畢,恢復正常供電。
“每天24小時、每年365天,我們始終是這種待命狀態。”故障搶修完畢后,張煒說。
正是憑借這種特殊的工作節奏,幫助電纜運維班完成了一個又一個重大保電工作。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5名電纜運維組成員7·24小時全面開啟“保電十二時辰”,助力張家口冬奧場館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
在疫情期間,電纜運維組成員身穿厚重的防護服,深入方艙醫院,解決醫院用電負荷不足的問題,滿足患者用電需求。
在救災重建中,電纜運維組主動請纓奔赴一線,堅守三天三夜全力保障電力供應,隨后又投入到線路修復順位的工作中,確保災后供電設施快速“痊愈”。
矢志創新主動有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進宣化區供電中心“創新工作室”,電纜移動工作室、防鳥害雙橫擔驅鳥占位箱、低壓電力電纜隔離裝置……各種發明的工具和創新技術令人眼花繚亂。張煒自豪地說:“這些都是大伙兒為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創新而來的,有的看著不起眼,但非常實用。”
“他剛參加工作時,我就看出來他愛學習、肯鉆研、能吃苦。”張煒的師傅得意地說,自己當時“比較偏愛這孩子”,經常借書給張煒看,有時候,周末還在家里和張煒探討工作中的問題。
在宣化區供電中心的圖書室里,書柜上擺著不少電力專業書籍,下班后,張煒和同事們常常一頭鉆進去。“白天上班遇到難題,下班后看看書,再與大家一起研究探討,理論與實際結合,往往就能發明新工具、創新解決辦法。”張煒說。
言傳身教薪火相傳
“剛參加工作,我心高氣傲、眼高手低,是師傅言傳身教成就了我。”高雙建至今記憶猶新,爬桿塔恐高,雙手緊抱桿塔不敢放,張煒一次次示范,帶著他“練膽”,細心地糾正他動作中的錯誤,教他下到電線上時先邁哪條腿比較方便……
入職不久,高雙建成了張煒的徒弟,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是嚴寒還是酷暑,每次只要出任務,張煒必然拉上高雙建一起去。“干什么哪次都叫上我,這些我都差不多會了。”那時,高雙建總是這么嘀咕。
“師傅看出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干一件事與干成一件事、干好一件事是不同的,后者需要幾倍十幾倍的努力’。”高雙建說。
有一次,高雙建故意找了幾個理論難題上前“請教”,沒想到張煒對答如流。高雙建很驚訝、更敬佩,從此全心全意地和張煒學。正是這一問,一直激勵著高雙建,無論身在什么崗位,都不放松專業知識學習。如今,高雙建已經成為宣化區供電中心的技術骨干。
“我師傅就是這樣嚴格要求我的,因此我必須嚴格要求高雙建,把電纜組的“嚴”“細”的精神傳承下去。”張煒說。
一根電纜,通達千萬里,送去光和熱。張煒和電纜運維班同事們的人生軌跡也如這“一條線”,散發光和熱:堅守崗位,兢兢業業;矢志創新,碩果累累;傳道授業,薪火相傳。
(記者 馬明明 劉芳 通訊員 賈書文)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