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促干、真抓實干,確保主題教育見行見效,張家口市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產業布局,全力以赴——為可再生能源示范區高質量發展賦能添彩
張家口市聚焦主題教育總要求和根本任務,努力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張家口市不斷優化能源領域營商環境,賦能可再生能源示范區高質量發展。通過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產業布局,全市可再生能源產業在規模化開發、電網建設、裝備制造等方面多點開花,為推動“首都兩區”建設,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聚焦高質量變革,“三大創新”持續突破。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張家口市對全國第一個制定氫能產業安全監管等項目審批和支持政策、氫能產業全鏈條發展典型經驗獲國務院辦公廳表揚;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張家口市持續深化“可再生能源+脫貧攻堅”商業模式,累計建成投運光伏扶貧電站總規模135.9萬千瓦,位列全國第一,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動全域4173個行政村光伏收益扶貧全覆蓋,形成村村有電站、戶戶能增收的分布式能源助力鄉村振興大格局;在先進技術創新方面,國際首套百兆瓦壓縮空氣儲能成功并網,榮獲“2022儲能技術十大創新典范獎”、張北·500千伏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創造了12項世界第一,一批技術成果落地,填補了示范區高效光伏先進技術的空白。
聚焦電力系統建設,“發儲輸用”一體推進。先后落地國家能源集團、華能、大唐等發電企業106家,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從846萬千瓦增加至2901萬千瓦,占全市電力裝機總量的83.1%,穩居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建成各類儲能18.925萬千瓦,6個項目列入省規劃獨立儲能示范項目,數量和規模位居河北省第一,形成了涵蓋抽水蓄能、壓縮空氣、超級電容等多種技術路線示范;建成電網送出通道5條,新能源接入能力達到2620萬千瓦,比示范區設立初增長了2.4倍,張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擁有世界上山區特高壓最高、最重的輸電鐵塔,成為雄安新區清潔用電主要供電通道;成功列入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電供暖面積達到1758萬平方米,建成公共充電樁5500多個,實現交通樞紐、旅游景區、公共停車場、政企單位基本全覆蓋,可再生能源終端消費占比達到36%。
聚焦產業集群發展,“新興業態”迅速崛起。裝備制造勢頭強勁,落戶明陽、金風、大金等新型能源裝備制造企業29家,風電主機年生產能力達1500臺,2022年全市規上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產值76.1億元,同比增長11.6%,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綠色數據日益壯大,圍繞“東數西算”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京津冀國家樞紐節點建設,不斷深化大數據產業與可再生能源聯動發展,累計投運服務器139萬臺、居河北省首位,年均用電量約33億度,算力占京津冀地區的22%。技術服務持續提升,成立了中合茂力平臺公司,對示范區智能運維、能源領域項目系統建設等提供多方位專業化服務;全國首家“國家能源太陽能、風能發電系統實證技術重點實驗室-戶用光伏實證基地(張家口)”掛牌申請獲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批復同意。
(記者 王寧 通訊員 楊坤)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