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面團可以做什么?在張家口市級非遺面塑傳承人楊海峰的手中,面團經過巧手擺弄,被塑造成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變成了精美的藝術品。
2月13日,大年初四,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大境門景區楊海峰面塑工作室,參觀、選購面塑作品的游客絡繹不絕。其中,造型多變、色彩豐富的面塑龍實力“圈粉”。
捏、揉、搓……在楊海峰手中,五顏六色的面團跟隨手指翻飛,再用小刻刀靈巧地點、切、刻、劃,一只活靈活現的面塑龍就成形了。
“龍年就要捏龍,為大家送上龍年祝福。”楊海峰告訴記者,為了迎接龍年的到來,他與團隊精心設計了“祥龍”“龍娃”等10余款面塑龍作品,從構思、繪圖到制作,經過了數次修改,才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通過將時尚元素注入古老的面塑技藝,創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更為實用的作品,讓傳統面塑‘潮’起來。”
記者看到,面塑“龍娃”既保留了鹿角、鯰須、獅鬃、鷹爪等傳統龍的特征,又融入了漫畫創意,或手持福字,或穿著帶福字的肚兜,造型惹人喜愛。
在工作室的貨架上,歷史人物、戲劇人物等形象的面塑作品琳瑯滿目。“非遺體驗,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種方式。”楊海峰介紹,不斷從歷史故事中汲取創作靈感,他們在塑造人物細節上下功夫,讓面塑作品更加生動傳神。
“在捏面團之前,我們會先自己模擬人物的動作,感受人物手腳的位置和動作的協調性。”楊海峰說,面塑人物雖是靜態的,但也要充分掌握其表情、動態,“尤其是眼神,要讓人看起來有靈動感,不能死板。”
在工作室內,面塑卡通人物很受小朋友的歡迎。“這些卡通人物我不僅都認識,還非常了解它們的形象特點。”楊海峰說,面塑具有濃厚的民間特色,在傳承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發展與創新。
除了在面塑作品上不斷推陳出新,楊海峰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面塑文化的傳承上。去年,他走進20多所學校,開展非遺面塑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到了非遺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
“隨著張家口知名度不斷提升,我正琢磨用面塑的形式,再現駝鈴聲聲的張庫大道盛景,講好家鄉故事,也為面塑這門技藝積攢更多人氣。”楊海峰說。
(河北日報記者 郭曉通)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