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來,張家口市圍繞“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完善、產業發展和就業服務促增收、社區管理科學有效”等方面積極開展示范安置區創建工作,進一步提升了安置區建設管理水平,帶動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有效開展。目前,張北縣義合美新城、康保縣怡安社區、蔚縣康泰家園3個集中安置區成功入列省級示范安置區創建名單。
強產業保就業穩增收
在張北縣義合美新城幫扶工廠生產車間里,裁剪工孫常軍熟練地操作著機器。2020年,他通過易地搬遷來到義合美新城,通過義合美新城“就業服務中心”找到這份工作,月收入2000元左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如今,義合美新城的北面是張北縣經濟開發區,伊利奶業、博天糖業等多家食品加工企業已投產,東面、南面是大片的蔬菜種植園區,共可提供就業崗位上千個。
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關鍵是要穩定增收,做好產業和就業幫扶。
我市堅持把安置區產業配套作為穩定脫貧增收的重要基礎性保障,在持續鞏固提升已有園區(項目)的基礎上,積極謀劃新建一批見效快、有收益、可持續的特色產業園區(項目),同時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完善的市場經營主體與搬遷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穩中求進,確保搬遷群眾有穩定的收益。因地制宜實施一批以工代賑項目,積極動員脫貧搬遷群眾參與工程建設。
張北縣義合美新城、康保縣怡安社區、蔚縣康泰家園三個示范安置區共安置易地扶貧搬遷人口3.2萬人,有勞動能力的1.5萬人已全部實現就業。三個示范安置區配套建設產業園區(項目)7個,實現了安置區產業園區全覆蓋。
優服務抓治理促融入
“社區的服務很貼心。老伴兒腿腳有問題,我有高血壓,社區給我們配了家庭醫生,有個頭疼腦熱的,隨叫隨到。”談起康保縣怡安社區服務工作,62歲的搬遷居民李凱很滿意。為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居,怡安社區建起就業、醫療、物業、鄰里4個服務中心,在家門口解決了群眾的“急難愁盼”。
做好社區治理工作也是關系安置區持續健康發展的大事難事,是各類搬遷安置方式面臨的共性問題。
我市按照“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經濟安全、環境整潔、宜居宜業”的原則,堅持“缺什么補什么”,進一步提升完善安置區水、電、路、氣、通信網絡、垃圾和污水處理、清潔取暖等基礎設施,合理規劃配套建設一批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生活超市、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場所,充分滿足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進一步加強安置區人居環境治理,推進安置區清潔工程,打造宜居人居環境。三個示范安置區配套建設學校、幼兒園、衛生所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29個。
社區服務管理方面,我市持續推動安置區管理體制創新,積極推行張北縣“4+2+1”社區管理新模式,健全完善安置社區治理機制,并進一步規范物業管理,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積極探索建立安置住房維修資金池,著力提升公共服務管理水平;著力發揮黨建統領作用和自治組織基礎作用,進一步完善社區黨支部、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綜合服務站、樓門長等“六位一體”的安置區治理組織體系;宣傳推廣蔚縣南楊莊鄉宜興社區先進做法,大力倡導文明新風,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促進新老居民人際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增強搬遷群眾對安置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三個示范安置區均新設立社區居民委員會,“一站式”社區服務中心全面建立,滿足了搬遷群眾日常生活需求;駐村工作隊覆蓋率100%;基層黨組織覆蓋率100%。
防返貧嚴監測守底線
人來了,政策和服務跟上了,搬遷的群眾就能較快適應新的環境,逐漸在新家中安定下來。
在蔚縣西合營鎮康泰家園,搬遷戶李連君在社區當保安,妻子李付葉當保潔,兩口子年收入超2.5萬元,女兒高中讀書期間還享受兩免一補,全家的生活得到極大保障。
集中安置區是防止返貧動態監測的重點區域。
我市認真落實防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用好部門預警、干部走訪、農戶申報三種有效途徑,將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全部納入監測范圍。對于動態監測戶,逐戶逐人制定針對性幫扶措施,牢牢守住了搬遷群眾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有效化解了搬遷群眾“穩不住”風險。
此外,三個示范安置區的10759套不動產權證發放工作全部完成,搬遷群眾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以及已脫貧和納入防貧監測的搬遷群眾醫療救助覆蓋率均達到100%,將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納入低保、特困救助等范圍,全面落實各項參保補貼政策,引導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做好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搬遷群眾權益得到充分保障。(記者 左文婷 通訊員 龐華煒)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