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日報 記者 李正男
近日,在山海關火車站編組場內,一列列滿載煤炭、“三農”物資的列車蓄勢待發;5臺調車機轟鳴著,在鐵路上不斷穿梭;列車到解、集結、出發等作業流程環環相扣,場面繁忙有序。
山海關火車站地處東北、華北交通咽喉要道,東北地區所需的80%以上的“三農”物資和煤炭從這里經鐵路進入東北,是東北平原五谷豐登的“加速器”。
為保障對東北的物資運輸,山海關火車站對化肥、農藥、農機等“三農”物資以及煤炭等物資實行運力傾斜,強化與鐵路調度所、站區相關單位的協調聯動,努力提升運輸效率,讓這些物資及時送達田間地頭和電廠、鋼廠,助力春管春耕、企業復工復產。
“雙接雙發”加速“三農”物資移動
隨著節后企業復工復產,電煤保供、北糧南運、“三農”物資運輸疊加,山海關火車站開啟“井噴式”運輸業務增長模式。
作為京鐵集團、沈鐵集團的分界站,山海關火車站積極與兩大集團的調度所協調,優化列車運行徑路,將經由津山線運行的列車調整至龍山線迂回運輸,保證在同一時段津山線、龍山線“雙口交車”。同時,利用萬家屯站至山海關站編組場間上行A、B雙線具備平行接車條件的優勢,采取萬家屯站至山海關站間到達場、直通場“雙線平行接車”,以及下行南場接發上行直通貨物列車等方式,較好地解決了入關“排隊”交車難題。
1月份以來,該站“雙口交車”139列,“雙線平行接車”2671列,下行南場接發上行貨物列車63列,打通了站區車輛的“微循環”,確保了鋼鐵運輸大動脈的安全暢通。
站區共下“一盤棋”助力“三農”
“第二班計劃,今日到達含化肥以及機具列車217輛,其中8時50分到達28007次內含35車化肥;11時到達17003次內含21車;11時24分到達27449次內含7車……”2月16日早運輸計劃會上,山海關火車站調度車間主任于波與車站調度員核對當日“三農”物資到發計劃。
山海關火車站針對車輛集中到達,掛運困難的實際情況,每日由主管運輸副站長牽頭,組織站區內車輛、機務以及站管運轉車間、調度車間、貨檢車間等部門負責人召開“碰頭會”,共同研究各次列車到達、解體、集結、編組、出發等作業過程,并盡可能通過“坐編”、優選成組、到達機車不入庫“站內擺渡”及機車不摘掛開行、編組遠程技術直達列車等方式,加速農耕物資車輛運轉,讓重點物資“一站直達”用戶手中。
“重點物資都在行車指揮CIPS系統中特別標注,參與站區內行車、調車、貨檢作業以及列檢作業人員均能看見,每一個工種都能按照開車計劃,倒排自己的作業時間,加速每一個作業環節。”山海關火車站站調員康斌介紹。據統計,1月份以來,山海關火車站已組織“坐編”63列,機車“站內擺渡”552列,機車不摘掛開行1632列,編組遠程技術直達列車248列,加速了“三農”物資移動。
“小指標”激活挖潛提效原動力
遇有解體量大、車流量大的情況時,山海關火車站則出動臨調機車進行協助解編作業。將3、4、5調車機作業范圍、作業半徑擴大,協助1、2調車機峰頂解體編組作業,緩解機車能力不足問題,減少到達解體列車占線時間,確保接發列車不間斷、到站列車不積壓。
據介紹,山海關火車站技術科和安全科等專業科室在通過與調度車間、運轉車間、貨檢車間共同對規對標跟蹤寫實作業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了接發車和調車作業時間標準。開展中停時、出入關接發車列數、“三農”物資作業車取送等“小指標”競賽,充分發揮廣大職工的主觀能動性,使運輸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同時,組織休班黨團員利用大休時間協助開展貨檢、接發車作業,實現“接車不等線,發車不斷線”的目標。
1月份以來,山海關火車站一次作業時間累計完成10.8小時,同比壓縮0.9小時;中轉時間累計完成3小時,較年計劃壓縮0.2小時。累計組織黨團員義務獻功達2480小時280人次,累計獎勵90人次。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