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副站長郭凱(右)和后仙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玉鎖一起查看旱堿麥生長狀況。河北日報記者趙杰攝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持續推進港口轉型升級和資源整合”“打造更多科技自立自強的大國重器”“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滄州、石家莊,深入農村、港口、科研單位等,實地了解京津冀協同發展情況。總書記對河北發展寄予殷切期望,飽含對河北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勵著干部群眾更加奮發有為做好工作,凝心聚力推動河北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郭凱:
在鹽堿地上種出“新糧倉”
立夏已過,小滿將至。在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的旱堿地麥田里,小麥穗粒越發飽滿,一派生機盎然。
5月12日16時許,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副站長郭凱再次來到這片麥田,開展實地研究。
“一天前,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這里考察,了解鹽堿地整治、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我有幸當面作了匯報。”時隔一天,郭凱仍難掩興奮之情。
當天,郭凱第一時間找到導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小京,分享他與習近平總書記見面的喜悅和收獲,更重要的是圍繞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入研討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和工作重點。
位于滄州市南皮縣雙廟村的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是“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核心技術發源地,長期致力于鹽堿地綜合利用研究,成立30多年來在南皮縣、海興縣、黃驊市等地建立了試驗示范區,積極開展耐鹽堿作物鑒選、咸水微咸水利用、土壤培肥改良等研究工作。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李振聲院士科研團隊在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培育出“小偃60”“小偃155”等小麥新品種,已在環渤海低平原中低產田累計示范推廣種植400余萬畝,表現出較好的抗旱耐鹽堿特性。
“總書記說,‘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這些話進一步堅定了我們扎根鹽堿地開展高效利用研究的信心。”郭凱說。
滄州瀕臨渤海,雖然淡水資源缺乏,但地下淺層咸水分布廣,且十分豐富。科學利用咸水資源是南皮試驗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郭凱坦言:“過去主要通過修水渠、挖排水溝等措施,以強灌強排的方式淋洗地表鹽分,投入成本高,淡水消耗量大。特別是像黃驊這種本就缺淡水的區域,很難實施。”
作為“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培養起來的一名青年科技骨干,郭凱成功研發出冬季咸水結冰灌溉改良濱海重鹽堿地技術,利用15g/L的咸水實現了耕層土壤鹽分由10g/kg降低至3g/kg,保證了棉花、油葵、甜高粱、甜菜、枸杞、芙蓉葵等的正常生長,實現了重鹽堿地的利用。如今,這項技術已在濱海鹽堿區、河套鹽堿區進行了示范和應用。
“加強篩選耐鹽的植物和作物品種,優化鹽堿地培肥節水改良技術,升級鹽堿地適生種植技術模式……接下來要做的事還有很多。”郭凱表示,“牢記總書記囑托,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場試驗、搞好每一次研發,在鹽堿地上種出‘新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盡一份力。”
離開麥田的時候,下起雨來。
“真是及時雨啊,為旱堿麥解了渴。”郭凱笑著說。當前,仙莊片區7600畝旱堿麥正值灌漿期。這場雨,為這片鹽堿地帶來了豐收的希望。
文/河北日報記者袁錚
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健:
走好創新路,做好“中國藥”
5月13日,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健(左)與技術人員探討交流新藥研制。河北日報記者史晟全攝
5月13日上午,剛從公司總部開完會,高健便急匆匆回到實驗室,開始了新的“戰斗”。
高健,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今年51歲的他已經從事藥品研發20多年了。5月12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規劃展館,聽取石家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情況匯報,察看醫藥產品展示,了解藥品研發生產情況。當時,他作為抗體藥物研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面對面與總書記交流。
“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時時回響在高健耳畔,“加強自主創新,一刻都不能松懈,絕不辜負總書記的囑托!”
換上白色工作服,高健快步來到生物發酵實驗室。在這里,發酵工藝研究碰上了難題,科研人員正等著他一起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生物醫藥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身為華藥人,高健對此體會頗深。華藥被譽為“共和國醫藥長子”,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該廠建成投產實現了青霉素的大規模生產,使中國人平均壽命增長10歲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對生物醫藥產業如此重視,令高健更感責任重大:“時代在變,華藥人的使命不會變,我們要始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考察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給高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何回答好總書記提出的新課題,他反復思考,斟酌再三。
創新走的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高健帶領團隊不畏艱苦,不懼困難,一次次突破難關,歷經17年艱辛探索,終于研發出國家一類新藥奧木替韋單抗。這是我國第一個抗感染單抗藥物,對狂犬病毒感染的保護效力接近100%。
再難,也要迎難而上。在基礎研究上持續發力,華藥依托抗體藥物研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微生物藥物國家工程中心兩個創新平臺,搭建起10個關鍵核心技術平臺。
目前,他們已經建起全國最大的醫藥工業微生物菌種資源庫。在基因工程菌種構建方面,大腸桿菌、酵母菌、動物細胞三大表達系統都具備了獨立自主的構建能力。
得益于這些基礎研究成果,10多年來,華藥加快推進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已上市20多個新藥。其中,在抗感染領域研發出多個抗細菌、抗真菌耐藥藥物,在免疫調節領域開發出多個器官移植特效藥物,在血液系統領域增添了多個細胞因子藥物。
“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發生產更多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身體素質特點的‘中國藥’。”一字一句回味總書記的囑托,高健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在高健看來,做好“中國藥”,就要面向廣大群眾臨床用藥需求,進行更多細分領域的新藥研究,研發生產出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我們將聚焦抗感染、免疫調節、血液系統三個主要方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和創新藥研發力度,努力實現更多新突破。”高健信心滿滿地表示,堅持自主創新,華藥有著輝煌的過去,也一定能充滿生機地走向未來。
文/河北日報記者 周聰聰 周潔
滄州港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寶輝:
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
5月13日,滄州港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寶輝(中)在黃驊港綜合港區集裝箱碼頭進行碼頭作業巡查。河北日報記者李東宇攝
5月13日10時許,在黃驊港綜合港區集裝箱碼頭,滄州港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寶輝認真巡查碼頭集裝箱作業情況。
蔚藍的渤海之畔,長達98米的力誠6號船停靠在集裝箱碼頭,高大的門機不間斷進行抓取集裝箱作業。
“你看,這艘船3公里之外的西南方向,就是黃驊港煤炭港區。”王寶輝指著不遠處說,“兩天前,我就是在那里給總書記匯報黃驊港的工作。”
5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驊港煤炭港區碼頭考察,詳細了解黃驊港的位置優勢、生產經營、發展規劃等情況,王寶輝一一作了詳細匯報。
黃驊港位于渤海灣穹頂處,對內輻射范圍廣,正在打造雄安新區便捷出海口。這里有兩條航道,一條是煤炭港區5萬噸級雙向航道,另一條是綜合港區20萬噸級單向航道。2022年,黃驊港完成煤炭吞吐量2.2億噸,電煤保供量居全國第一。
據王寶輝介紹,黃驊港歷經近40年發展,突破淤泥質海岸建設深水大港的瓶頸,形成岸線長度43公里,可布置泊位125個,建成1條20萬噸級單向航道和1條5萬噸級雙向航道,開辟了32條內外貿航線,通達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從單一煤炭輸出港到涉及礦石、糧油、通用散貨業務的綜合貿易港轉變。
“總書記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強港口能力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王寶輝倍感責任重大,“這對公司來說,是發展的重大機遇,必須牢牢把握住。兩天來,我和現場的職工代表一起交流感受體會,我們一定要把總書記的要求貫徹落實好。”
5月12日,王寶輝來到液化管廊項目和鑫海—金長興管廊管道項目現場,和建設人員一起研究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問題。
“這兩個項目,是我們加強港口能力建設的重要舉措,我們正全力以赴加快推進,確保如期完成建設任務,努力打造優質工程、精品工程。”王寶輝說。
今年一季度,黃驊港完成吞吐量7897萬噸,同比增長5.8%,實現首季“開門紅”。
“我們有決心也有信心,把黃驊港建設好、管理好、運營好。”王寶輝表示,為加強港口能力建設,他們正持續完善集疏運體系。“十四五”期間,黃驊港規劃了七條鐵路專業線,建成完工后,將實現碼頭和鐵路主干線的互聯互通,大大提升港口交通便利性。
文/河北日報記者 戴紹志
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職工陳致遠:
為智慧港口建設貢獻力量
5月13日,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科技信息中心智能控制科副科長陳致遠在該公司劉華琳創新工作室記錄設備運行狀況。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
5月13日10時許,黃驊港港池內波光粼粼,碼頭旁的貨輪正在進行裝船作業,一派繁忙景象。
沿著碼頭來到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劉華琳創新工作室,記者看到陳致遠正在和同事開展協同智能化作業系統的調試。
5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驊港煤炭港區碼頭,與30多名職工代表交流。陳致遠就在他們中間。
回想當時的情景,陳致遠仍沉浸在激動之中。“加強港口能力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總書記講話的一字一句,他都記在心里。
作為該公司科技信息中心智能控制科副科長的陳致遠,如今已是劉華琳創新工作室骨干成員。創新工作室的成立正是為了帶動更多員工投身創新實踐,研發新技術,助力黃驊港轉型升級。
“我們研發的協同智能化作業系統,剛剛在公司生產三部煤炭翻堆流程中重載測試成功。”陳致遠自豪地說,這個系統能實現黃驊港煤炭翻堆流程的無人化操作,大大提高港口的智能化水平。
精益求精搞創新,一項項技術應用到港口生產中。
智能堆場建設,實現了堆場單機全自動作業和精準配煤;智能裝船系統,讓黃驊港實現了俯仰式與回轉式裝船機的全自動運行……截至目前,創新工作室獲國家發明專利13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5項、國內領先科技成果評價4項,為港口生產插上了“智慧翅膀”。
科技創新,人才是關鍵。“隨著科研項目不斷推進,創新工作室陸續從各單位抽調技術人員,并采取‘師帶徒’的方法,由老技術員幫帶新技術員。”陳致遠說,創新工作室成員結合各自優勢,把找課題、技術研發、成果申報等各項工作劃分到責任人、落實到具體事,形成閉環運行模式,利用業余時間商討項目進展、成果存在的問題,到現場研究課題、開展試驗。目前,創新工作室成員已覆蓋公司所有生產單位。
“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就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陳致遠表示,“我們將堅持科技創新,聚焦智能生產,加快智能化平臺建設,協同港口上下游環節的計劃編制,實現對設備運行和裝卸作業的一體化調度以及港口生產管理與決策分析的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在推動新技術落地的同時,也愿將這些新技術推廣到其他港口,為智慧港口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文/河北日報記者 王雅楠 郝東偉
來源:河北日報
編輯:劉穎莉
審核:王春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