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張家口市連續多次降雨。面對復雜嚴峻的防汛形勢,張家口市各級各部門嚴格落實黨委政府決策部署,排查防御漏洞、完善應急預案,統籌做好防范應對工作,把“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轉換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動力,早安排、早動手,從嚴從細從實開展各項防汛準備工作。
以“備”作答 打好防汛“組合拳”
遭遇暴雨洪水怎么辦?應對措施如何?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各縣區在應對汛情方面做了充足準備。
赤城縣地處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山區地貌。進入汛期以來,防汛備汛成為了該縣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強降雨防范應對準備方面,赤城縣按照提前轉移、擴面轉移要求,排查農村土坯房、危舊房屋和零散居住點等風險點630處,18點前132個村630戶1240人可全部轉移并妥善安置,確保不出現雨中轉移、夜間轉移。縣處級領導牽頭組建監測預警、應急搶險、設施保障三個應急處置組;抽調氣象、應急、交通、水務、電力、住建、通訊、消防、衛健等專家隊伍32人。如有強降雨,包聯鄉鎮縣處級領導全部下沉鄉鎮,包村干部全部村內待命,縣直部門派駐人員協助開展不間斷巡查、預警,確保力量集結到基層,指揮體系直達一線。
“各鄉鎮在關鍵點位就近配備足量運輸和工程車輛,調集大型機械設備273臺,救援裝備、生活物資上車,裝載生活物資可滿足1000人生活所需隨時待命;22輛救護車、20輛大巴車與專業搶險救援隊伍全部一線駐防;衛星電話、對講機重新調試、保持同頻在線。”赤城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吳振方表示,針對云州水庫、湯泉河2座水庫分別保持汛限水位以下和空庫運行,3處在建水利工程和其他施工工程全部落實汛期停工要求,65座尾礦庫完成專家會診和問題整改,開展9處旅游景區再排查,對5個露營片區游客全部勸離。
在懷來,已組建應急救援隊伍323支5738人,其中縣級救援隊22支1065人,鄉鎮級救援隊伍17支427人,村級救援隊伍279支3582人。駐地相關部隊抗洪搶險應急分隊1000人。縣內設立3個縣級物資儲備庫,儲備污水泵、發電機、應急帳篷、救生衣等防汛搶險物資4.5萬余件,配備重型機械等各類應急工程車62輛,提前布控沖鋒舟2臺,衛星電話60部,切實保障防汛需求。同時,建設3個縣級防汛避險集中安置場所,可安置4600人;建設鄉鎮級短期避難場所31處,可安置4.3萬人;建設村級緊急避難場所250處,可安置6.21萬人,已全部懸掛標志標牌,配備床鋪、水電、食物、醫療等必備生活物資,并與271家各類超市簽訂物資保供協議;建立避險車輛聯動體系,配備轉移用車528輛,其中客運汽車96輛,社會大巴56輛,協議用私家車322輛,確保避險人員能夠及時安全轉運。
以“迅”應“汛”有效應對強降雨
對2座水庫、106個地質災害點、107條具有威脅隱患山洪溝及河道進行重點排查,對73個重點受山洪災害威脅村進行全覆蓋排查,對在建工程、尾礦庫、旅游景區等部位重點排查……為做好以“迅”應“汛”,連日來,赤城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聚焦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全面開展隱患排查和除險加固,切實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為了做到快速反應,我們布設了自動雨量水位監測站161處、簡易雨量觀測站805處,預警廣播機610套,衛星電話40部。儲備電力設備、多種救援裝備和搶險設備。組建應急救援隊伍248支3920人,建成應急避難場所417處、45.3萬平方米,其中可用于轉移安置385處;累計開展三級防汛演練、防汛避險轉移條例培訓438場次。”赤城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吳振方表示,目前已開展2024年防汛搶險綜合救援演練等大小演練255次,累計參加人員10510余人,確保遇有險情能快速應對,有效防災減災。
為了能快速有效應對汛情,全市交通部門進入緊張備汛中。
“當前正值我市主汛期,我們將持續聚焦重點領域,落實防范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眾安全出行。”市交通運輸系統黨員干部表示,目前重點對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山區、行洪河道、臨河臨崖等地質災害易發區路段,及時采取關停封閉、專人值守等措施,嚴防次生災害、亡人事件發生。
此外,我市交通運輸管理部門深化大型臨時設施及結構工程防垮塌治理,抓實施工現場和駐地安全防范,深化施工駐地和人員密集場所防災治理,在主汛期設置值班“吹哨人”,確保人員應轉盡轉、應轉早轉;強化“兩客一危”、公交車等重點營運車輛安全監管,補齊補足防汛物資,完善應急預案,針對極端天氣應急響應啟動情況,落實停運客貨車輛、疏散乘客、關閉車站等措施;緊盯通航區域,嚴厲打擊內河“三無”船舶,加強“夜游船”安全管理,杜絕違規營運和船舶“帶病”航行;督促地方鐵路運營企業對抗洪能力薄弱的橋涵設備進行加固排險,強化汛期安全行車措施,加強雨中、雨后安全巡查,確保行車安全。
以“宣”促“防” 時刻繃緊“安全弦”
宣傳教育是防范和應對洪水災害的重要措施。近日,全市各相關部門和縣區通過發布安全提示、采用多種宣傳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居民防汛抗災意識。
“居住在低洼地帶、山前平原區或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居民,可因地制宜采取砌圍墻、放置擋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和沙袋等措施加強防范,提前熟知預警信號、轉移路線、避險場所,遇有險情時及時、有序撤離。”
“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來臨前應關好門窗,及時移除陽臺上的花盆等物品,避免因雷電進入室內而發生雷擊事故或因風力過大導致窗戶墜落、高空墜物,砸傷過往行人;”
“?在汛期,?應保持冷靜,?迅速判斷周邊環境,?盡快向山上或較高地方轉移。?備足食品、?飲用水和日用品,?來不及轉移的人員應向山坡、?結構牢固的樓房上層、?高地等地轉移。”
……
近日,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市消防救援支隊、市氣象局共同發布汛期防災避險消防安全提示,提醒各社會單位和公眾應密切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家庭和個人要合理安排出行計劃,外出旅游要提前了解目的地天氣、交通等情況,做好防暑、防雷、防汛等應對準備。
懷來通過多途徑開展防汛宣傳動員,充分發揮線上媒體、線下陣地作用,依托電視臺、公眾號、微信群等平臺,以及“世界水日”“防災減災日”等活動,多途徑、多方式開展防汛工作宣傳。截至目前,全縣開展多形式宣傳活動,有效提升公眾防大汛、抗大災的意識;多層級開展《河北省防汛避險人員轉移條例》學習宣傳,縣鄉兩級累計舉辦各類培訓120場次,全縣各部門、各鄉鎮及山洪、地質災害村近2萬余名干部群眾參加學習,防汛救災意識能力持續增強。
赤城縣還針對強降雨夜間發生的特點,提前通過多種方式通知到位,在強化應急值守基礎上,安排鑼鼓、哨子、大喇叭等傳統預警方式,“叫應”不留死角。
(記者 亢春寧 馬國萍 左文婷 馬明明)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