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明鄉風,涵養淳樸民風,培養良好家風……如今,在張家口市209個鄉鎮、4173個行政村,文明的力量正春風化雨、沁潤人心。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近年來,張家口市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使精神文明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良性互動,讓文明之花開遍張垣大地,一幅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正徐徐鋪展。
“愛心積分超市”在全市鄉野遍地開花 趙曉剛 攝
鄉村開展黨員、村民代表亮身份活動 趙曉剛攝
鄉村發展文旅產業助力精神文明建設 趙曉剛 攝
加強隊伍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如今,建設和美鄉村, 既要家家“倉廩實衣食足”,也要人人“知禮節明榮辱”。而這其中,發揮鄉村“領頭雁”作用至關重要。
1993年,從橋東區元子河村走出去的郭建仁致富后,毅然返鄉成為了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體村民共同奔小康, 一干就是30年。昔日這個靠天吃飯、房屋破舊、交通不便的小山村,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村民的腰包鼓了,郭建仁還不忘村里100多位老人,引進老年公寓項目。在“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圍里,讓文明新風在鄉間勁吹。
張北縣兩面井鄉玉狗梁村曾是國家級貧困村。幾年間,在駐村第一書記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盧文震的引領下,不僅村容村貌發生蛻變,而且他還從村民盤腿上炕的生活習慣中挖掘出“瑜伽健身扶貧模式”,近百名體弱多病的留守老人練習瑜伽強身健體,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獲評“中國健身瑜伽示范村”后,村民們還登上了央視舞臺。
利用蔚縣宋家莊鎮鄭家莊村突出的自然資源,曾做過記者、詩人、設計師的重慶人牟玲創建了民宿“南山小院”,并通過開辦義務“小課堂”、發起“鄉村環境治理從我做起”等系列活動,悄然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方式,讓現代文明理念在這里扎下根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黨組織書記熟悉村情,掌握民情,知道“該干什么、能干什么”;駐村第一書記作為組織精挑細選的外來資源,思路更為開闊,思維更加超前;而入鄉創業企業家這股外部力量則是針對農村經濟文化欠發達、內生動力不足問題的一劑有效“處方”,成為促進鄉村內部重塑的重要發力點……近年來,張家口市持續加強隊伍建設,著力打造以村黨組織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和入鄉創業企業家為主的“工作隊”,共同下好下活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這盤“大棋”,村民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的同時,煥發出鄉村文明新氣象。
豐富創新載體,營造崇德向善鄉風
“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近年來,張家口市在總結以往做法經驗的基礎上,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理念、方法、機制等方面的創新,不斷出實招、下功夫,為鄉村振興注入文明力量。
康保二人臺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當地群眾素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臺”的習慣。近來,一部新創作劇目《金笊籬》格外受到當地群眾青睞。它以幽默風趣的表演風格,講述了脫貧之后,農村婦女金萬利帶領全村婦女,通過網絡直播帶貨銷售家鄉土特產品,成為鄉村振興帶頭人,并最終使全村婦女都成為了網絡紅人的故事。這部小戲沒有一味地“唱念坐打”,沒有口號化的豪言壯語,只用最樸素的情感渲染凸顯鄉村振興的時代色彩,在引起村民共鳴的同時,也詮釋了濃郁的家鄉情懷。搭好臺,還得唱好戲。就是這樣一部部接地氣、有創意的地方戲,成為了構筑當地村民“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而在蔚縣,“土味村歌”已唱到了飯桌炕頭,唱到了地壟山梁?!按甯琛睂τ趩拘燕l愁、激發活力具有現實意義。蔚縣組織全縣546個行政村開展原創村歌比賽活動。各村支部充分發揮黨員干部、文藝愛好者的示范帶動作用,最大限度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共編創527首村歌,并通過村“兩委”干部帶頭唱、廣場舞健身伴奏唱、大喇叭循環播放唱等多種形式,迅速掀起“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的熱潮。蔚縣還選取具有代表性的100首優秀村歌,輯印《蔚州百首優秀村歌集》,讓優秀原創村歌廣泛傳唱,也凝聚了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走進萬全區孔家莊鎮張杰莊村“愛心積分超市”,看到貨架上擺滿了可兌換的物品,保溫杯、洗臉盆、垃圾桶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靶》e分”引領“新風尚”。張杰莊村創新舉措,建立了以戶為單位的累計積分制度。積分主要由基礎分、加分項和負面清單3個部分組成,涉及家庭美德、移風易俗、環境衛生、尊學重教等方面。村民可根據自家的積分定期到“積分超市”兌換生活所需。如今,“愛心積分超市”已在全市鄉野遍地開花,廣大村民從精神文明建設的旁觀者正轉變為參與者,源源不斷為文明鄉風注入精神動力。
此外,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張家口市加快推進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目前,已在全市17個縣區137個鄉鎮推廣,共建成334所農村“互助幸福院”,入住農村互助人員7369人,入住率達50.6%,不僅滿足了很多農村老年人“抱團養老”的多樣化需求,也了卻了他們故土難離之情,讓鄉村沉淀更多文化基因。
堅持價值引領,讓文明實踐深入人心
“再也不用撐面子大擺酒席了,既省心又省錢。”說到移風易俗,懷來縣存瑞鎮秦家溝村的村民打開了話匣子。
為了杜絕大吃大喝、大操大辦的不良現象,秦家溝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建成紅白事大禮堂,明確“彩禮不高于3萬元,直系親屬禮金不超過200元”,并統一紅白喜事申請流程,大力倡導不攀不比、節約簡辦。自辦喜事、喪事有了標準,切實減輕了村民生活負擔,受到村民廣泛贊許。紅事新辦、白事簡辦、小事不辦的新風尚在秦家溝村已蔚然成風。
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為此,張家口市通過構建“一約四會”(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村民自治方式,對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重點問題開展了專項治理,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目前,多數農村的彩禮被控制在1至3萬元之間,實現大幅下降,各種名義的禮金也隨之減少。
同時,張家口市充分發揮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作用, 推動文明新風進萬家。宣化區積極延伸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將宣化博物館、烈士陵園、深井鎮樣田莊27烈士紀念碑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成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并整合農家書屋、文化活動站等資源,設立理論宣講室、村民教育室、文化活動室、科普宣傳室、健身活動室等場所,安排專人管理。不僅如此,宣化區還依托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推進敬老互助食堂項目,由鄉鎮提供公益崗位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愛心公益促進會通過志愿者每月固定捐款,長期幫扶運行。目前,已在崞村鎮樓房子村等9個村建成9家敬老互助食堂。每逢節假日,志愿服務團隊還走進敬老互助食堂,為老人提供義診、理發、洗衣、文藝表演、心理安慰等溫馨服務,實事好事辦到老人心坎上。如今,全市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3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4358個,常態化開展“生活幫辦、親情陪伴、心理疏導、康養護理、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務,通過不斷拓展文明實踐“服務圈”,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幸福驛站”,讓文明實踐深入人心。
風勁好揚帆,奮進正當時。張家口市將持續下足真功夫,做足硬文章,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讓“文化秧苗”茁壯生長,文明新風勁吹沃野,為推進鄉村振興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記者 趙曉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