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新聞網訊 2020年4月,“收紙拉”張家口運營公司成立,率先在我市開啟“互聯網+回收”新模式;2021年8月,“綠巨能”張家口運營公司成立,開啟全品類廢品線上回收;2022年4月,“小樂到家”入駐我市廢品回收市場,正在試運行階段。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三年來,很多傳統行業受到沖擊,不少從業人員紛紛退場,“互聯網+回收”新模式卻在各行業中“撿漏”,將年輕人吸引進來,在逆境中發展前行,改變著人們對廢品回收行業的認知。
“小樂到家”回收小哥正在回收廢品。趙娜攝影
從線下到線上 惠民方便受追捧
早上9時,許永帥看到手機里“綠巨能回收”小程序中的提示,張垣新城小區一位客戶下單。他騎著公司統一配發的電動三輪車來到客戶郭女士家,熟練地將郭女士需要處理的舊衣物裝進麻袋,放到電子秤上稱重,然后在小程序里輸入數據,郭女士核對確認后,平臺直接付款到顧客微信賬戶,全程不過10分鐘。
郭女士說,這樣的回收方式,操作十分簡單。不久前,她還在“綠巨能”小程序中賣過舊冰箱。她家住在4樓,沒有電梯,回收小哥不僅把冰箱背下四樓,還幫她將家里也收拾利索。“回收小哥服務真周到?!惫空f。
同樣感受的還有市民秦女士。她告訴記者,自己平時購買快遞較多,包裝紙盒也越積越多,需要處理時卻找不到回收人員。現在有了“互聯網+回收”非常方便,在微信小程序中就能找到“收紙拉”“綠巨能”和“小樂到家”的回收小哥,惠民方便,省事省心。
秦女士說,這些公司小程序中,每一類廢品回收價格都清晰明了,哪個價格高,她便從哪個平臺下單,同價格情況下,他會選擇服務更好的回收平臺。
從89年到“95后” 投資創業年輕化
“互聯網+回收”利用網絡在線支付、大數據分析、實時定位、系統派單等技術,直接面向商家、居民進行廢品回收,將傳統回收模式轉變成公司運作,拓展了回收范圍,也賦予了這個行業更高的社會價值感。
6月27日早上,高川正在倉庫中忙碌,將前一天回收的紙箱打包整理,倉庫分區域還存放著塑料制品、舊家電、廢銅爛鐵等廢品。高川和兩個小伙伴都是“95后”,今年4月,他們合伙加盟了“小樂到家”互聯網社區服務產業平臺,以再生資源回收為主,布局社區服務產業,包括家政服務、樂淘二手、社區電商等,目前主營廢品回收。
“我們的用戶涵蓋了社區居民、商超、便利店、學校、醫院、企業、工廠等,目前疫情對整個行業的影響相對較小,這不,我們一個月接到了500單,最多時一天僅紙箱回收量便能達到1噸左右。”高川說,對于目前的試運營結果,自己較為滿意。
“綠巨能”廢品回收公司創始人許永帥則是1993年出生。2021年,他和好友羅廣亮合作加盟了“綠巨能”。羅廣亮認為,廢品回收其實就是對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是一項綠色環保事業,他們干的就是前端垃圾分類的工作,既能賺錢,也能為社會做貢獻,提升自我的社會價值。這也是他從房地產行業轉身廢品回收行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綠巨能”從創業之初的3個人,經過一年的發展增加到20多人,其中有一多半是“90后”。
高川和小伙伴們對“互聯網+回收”新模式信心滿滿。趙娜攝影
從國家到地方 政策傾斜回收業
隨著“互聯網+回收”在我市興起,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回收小哥成為城市一道別樣的風景線。他們身穿統一工作服、騎著統一的專業回收車,電子秤、打包工具是他們的標配,規范化操作無形中也影響著這個傳統行業。
在傳統回收行業干了十多年的張師傅講,現在價格公開透明,改變了以往依靠價格搶占客戶的惡性競爭,缺斤短兩的情況也變少了,很多和他一樣的從業者也開始重視對用戶的服務質量。他還說:“去居民家里收廢品,會幫著用戶將家里存放廢品的地方打掃干凈,穿著會比以前更講究些。”
國家在政策上也在對“互聯網+回收”模式進行傾斜?!丁笆奈濉毖h經濟發展規劃》中要求,通過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提升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水平,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我市也提出推動廢鋼鐵、廢塑料、廢舊輪胎、廢紙、廢舊動力電池、廢舊手機等再生資源規?;?、規范化、清潔利用。
高川說:“這是一個朝陽產業,是一個可以長期從事的行業,對于年輕人來說,路對了,埋頭干就是了?!?/p>
【記者手記】
思路一新天地寬
趙娜
互聯網的加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讓廢品回收業改變了經營方式,也為眾多有志青年敞開了創業大門,改變了人們對這個傳統行業的固有印象。
雖然我市的“互聯網+回收”行業才開始起步,從業人數遠不如傳統模式的從業人員,在發展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但不可否認,創新思路就會創出天地,順應時代就會獲得先機。隨著互聯網回收平臺服務的不斷完善,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持續向好,從業人員不斷增多,這一新興行業也必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記者 趙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