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難度最大、政策性最強的“頭號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強調要完善移民搬遷扶持政策,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張家口市發改委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牽頭部門,圓滿完成了“十三五”期間10.3萬人搬遷任務,被國務院辦公廳評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成效明顯市,連續三年考核全省第一,沽源縣、張北縣、尚義縣、康??h等多個項目獲得國家、省級榮譽,工作經驗也在全國得到推廣。
近年來,雖然我市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對照先進地區,我們還存在著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園區帶動能力需進一步提升。已建成的148個配套產業園區中,主要集中在種植業和養殖業,產業鏈條短、吸納穩定就業人數較少。截至目前,已實現就業14338人,僅占搬遷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47726人的30%,示范和帶動搬遷群眾受益作用發揮還不夠強,帶動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二是搬遷群眾靈活就業人員占比偏高。全市搬遷人口靈活就業38359人,占搬遷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務工人口總數的80%,占比較高,就業穩定性較差,影響搬遷群眾穩定增收。三是安置區配套基礎及公共服務設施、后續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個別安置區存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承載能力不強、信息共享及社區規范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再接再厲,高站位謀劃、高質量推進、高標準鞏固,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夯實工作基礎,統籌協調推進,切實將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各項工作落細落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一是多渠道促就業穩增收,讓搬遷群眾生活更安心。堅持把安置區產業配套作為穩定脫貧增收的重要基礎性保障,持續鞏固提升已有園區和項目,在已建成148個產業園區基礎上,積極謀劃推進新建一批見效快、有收益、可持續的特色產業園區和項目,年內完成張北縣容北服裝加工產業園區等15個產業園區和項目,建立完善的市場經營主體與搬遷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確保搬遷群眾有穩定收益。因地制宜實施一批以工代賑項目,積極爭取300萬元以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以工代賑項目5個,組織動員500名以上脫貧搬遷群眾參與工程建設,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增收。年底前,將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5次,健全有組織勞務輸出工作機制,大力推廣張北司爐工模式,與北京、天津、內蒙古及山西等周邊省市建立訂單式就業,擴大勞務輸出就業。
二是持續完善配套設施,讓搬遷群眾生活更舒心。按照“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經濟安全、環境整潔、宜居宜業”的原則,堅持“缺什么補什么”,進一步提升完善安置區水、電、路、氣、通信網絡、垃圾和污水處理、清潔取暖等基礎設施,年內完成新建道路15公里,建設便民服務廣場8個,修建供排水管道8000米,87個集中安置區5G網絡信號全覆蓋,同時合理規劃配套建設一批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生活超市、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場所,充分滿足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推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對于新設立的社區,原則上按照建筑面積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標準配建黨群服務中心。加強安置區人居環境治理,推進安置區清潔工程,打造宜居人居環境。同時,進一步優化安置區供電、供排水、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等公用設施的建設和管護機制,實現安置區高效有序管理。
三是提升管理服務水平,讓搬遷群眾生活更暖心。持續推動安置區管理體制創新,積極推行張北縣“4+2+1”社區管理新模式,健全完善安置社區治理機制,著力提升公共服務管理水平。在張北縣義合美新城、康??h怡安社區、蔚縣康泰家園3個省級示范安置區的基礎上,努力將康保縣張紀特色小鎮,沽源縣黃蓋淖、半拉山,尚義縣恩澤苑、惠民苑5個集中安置區打造成為市級示范安置區,12月底前通過驗收。進一步規范物業管理,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積極探索建立安置住房維修資金池,著力提升公共服務管理水平。學習借鑒蔚縣南楊莊鄉宜興社區先進做法,大力倡導文明新風,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促進新老居民人際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增強搬遷群眾對安置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是加大防貧監測力度,讓搬遷群眾生活更放心。認真落實防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用好部門預警、干部走訪、農戶申報三種有效途徑,將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全部納入監測范圍。截至8月底,全市搬遷群眾納入監測范圍608戶1250人,已經消除風險380戶784人,對未消除風險228戶466人逐戶逐人制定了針對性幫扶措施,牢牢守住了搬遷群眾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有效化解了搬遷群眾“穩不住”風險。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我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奮發進取,找不足、補短板、強弱項,全方位精準發力,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作者: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白晶)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