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又是滿分,我家孩子從來沒給我拿回來一張滿分的卷子。”“瞧瞧苗苗的書包整理得井井有條,我家孩子的書包總是一團糟。”“瞧瞧媛媛每天堅持打卡,你看你懶的。”……不管在二課班還是學校門口,亦或是其他家長聚集的地方,總能聽到那一句句另人窒息的“別人家的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幾乎所有父母的期望。他們一邊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一邊又因為孩子不能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而感到失望。他們總希望孩子表現優秀,有最好的前途,因而比較難容忍孩子在某些方面、特別是學習上不及同齡的人。于是忽視孩子個體的差異性,開始比較,“別人能學好,為什么你學不好?那肯定是你不肯用功。”
比較帶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大人焦慮、孩子痛苦。有位媽媽說她前段時間去參加同學聚會,談起孩子,大家各有各的驕傲。有的孩子在全校名列前茅,有的孩子參加比賽拿名次了,有的孩子小小年紀能和外國人自由對話……她參加完同學會回家,看到那個躺沙發看動畫片笑得天真無邪的孩子,莫名來氣:“天天就知道看電視!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聽多了別人家的事情,就很容易聯想到自己,于是在有意無意的比較中,焦慮就產生了。“別人的孩子都在學鋼琴,我的孩子要不要學呢·”“別人家孩子都能認100個漢字,我的孩子還什么都不會!"“別人家孩子2歲就開始學英語了,我要不要也報個班?”大家不自覺用別人家孩子的節奏來規劃自己孩子的成長。
比誰認字多、比誰才藝多、比誰成績高……在與他人比較中,備受競爭的壓力,家長越來越焦慮,孩子也痛苦不堪。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寫道:“沒有一個孩子愿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于成人的評價。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我們的孩子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不足,但卻一點兒也不差,有的運動細胞發達,有的很會畫畫,有的很會表達……每一個生命發展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速度,大可不必苛求每個孩子走同樣的路,能同樣的優秀。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不應該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孩子都是在毫無意義的比較中,損傷自己的自信和成長的力量,他會覺得人生好迷茫。
真正優秀的孩子,是父母、老師、社會用愛與尊重培養出來的。這樣的愛和尊重,并不是完全不比較,而是用縱向比較來代替橫向比較,關注的重點是孩子個人的變化和進步,讓比較變得智慧一點。
第一,主動自我比較,比較自己的發展,自己的提升,每天都比昨天進步一點。日進一寸,不可小覷!
第二,不要比較人,可以比較事情。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差別太大,為什么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呢。做事,有方法,有思路,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加以分析,加以總結。比較同一件事情背后不同的思路和做法,可以借鑒學習,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愛孩子,應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當你放下焦慮,才能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記者 田小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