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每10個成年人就有1個是糖尿病患者,但就診率不足三成
“動作幅度大點,一定要伸展開”“大家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11月7日,一場以“糖尿病與幸福感”為主題的聯合國糖尿病日宣傳活動在市第一醫院東院區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舉行。在內分泌代謝門診護士的帶領下,糖友們跟著音樂做糖尿病健康操,通過簡單的肢體動作,提高身體代謝,享受運動的樂趣。醫護人員還通過健康宣教、免費血糖檢測、血壓測量等服務,為他(她)們提供專業的醫療建議,傳遞滿滿的關愛與溫暖。
“像這樣的宣傳活動,我們每年都會不定期的組織開展,迄今為止已經連續開展了20余年,十余萬人次的糖尿病患者因此獲益。”市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兼二病區主任唐宏霞說,除此之外,醫護人員還會針對糖尿病預防、飲食、運動等常見問題,在日常工作中面向廣大住院患者進行宣教,目的就是幫助他們強化自我防控意識,有效管理糖尿病,減少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為什么要高頻次的進行糖尿病宣教?唐宏霞表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日益增高。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已達11.2%,全國患病人數達1.4億左右。意味著每10個中國成年人,就有1個是糖尿病患者;每3個中國成年人,就有1個是糖尿病前期患者。與之相比,只有約30%的人選擇到院就醫,多數人即使出現了空腹血糖升高等前期癥狀,仍然覺得“不難受就不用管”,從而錯過了控制病情的最佳時機。一旦出現并發癥便會引起嚴重后果,比如糖尿病眼病會導致失明,糖尿病腎病會導致腎衰竭,糖尿病足嚴重時會導致截肢等,嚴重危害自身健康。
■特點——
男性和老年人是“重災區”,發病日益年輕化
“按照全國的患病比例推算,目前張家口地區的糖尿病患者約有40萬左右,糖尿病前期人群更可能達到約100萬人。”面對記者采訪,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谷君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以往人們多把“三多一少”作為糖尿病的典型癥狀,但就我市而言,近年來該類患者的就診比例在逐年下降,以化驗血糖指標升高、因為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而就診的人數正在逐年增多。
谷君同時表示,相較于女性,男性更加容易受到糖尿病的“侵害”。她指出,以往糖尿病的男女患病比例相差不多,但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目前男性的糖尿病負擔顯著高于女性,患病風險更是要比女性高出約26%。其中2型糖尿病在40至44歲年齡段的男性中達到最高峰,隨著年齡的增長,50歲至74歲的人群尤其顯現出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風險,考慮可能與飲食、飲酒、運動減少等生活方式有關。女性患者往往會在更年期前后迎來一波糖尿病的發病小高峰,可能與激素水平的變化有關。
尤其值得擔憂的是,近年來糖尿病的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以一附院近年來接診的患者為例,40歲以下人群數量較五年前增加約一倍,甚至很多兒童都加入了2型糖尿病的行列。其中長期攝入高熱量飲食、飲料等導致肥胖引起胰島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主要原因。
結合糖尿病的區域性特點,我市還存在城市的發病率高于農村(考慮與飲食、工作壓力、作息不規律、輕體力及久坐辦公室有關),妊娠糖尿病發病人群越來越高(可能與生育年齡增大及飲食及不適當的日常生活習慣有關)以及糖尿病重癥比例越來越高(和糖尿病基礎人群數目增加,以及長期的高血糖控制不佳有關)等特點。
■建議——
40歲開始每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五個要點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面對糖尿病人群不斷增多的實際情況,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預防糖尿病呢?
唐宏霞建議,對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體重、適量運動、限鹽、戒煙限酒、平衡心理狀態有助于預防糖尿病。對于糖尿病高風險人群,可根據自身情況,控制超重肥胖及熱量攝入,加強體力活動,同時做好早期篩查。提倡從40歲開始每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時血糖,當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時血糖≥7.8mmol/L時,應到醫療機構進行糖代謝評估。
糖尿病患者應該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谷君指出如下五個要點:
健康生活。平衡膳食,減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飯、面食、餅干等)和含糖飲料的攝入,適當運動、戒煙限酒、規律作息。
配合診治。定期到醫療機構就診,遵醫囑用藥,預防糖尿病并發癥,如服藥后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或需調整用藥,需及時和醫生溝通。
主動管理。與醫生團隊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計劃,規律監測血糖、血壓、血脂和體重;每年進行慢性并發癥篩查,包括足病、視網膜病變及腎臟病等。
平和心態。保持樂觀的情緒與良好的心態有助于血糖穩定。如出現病情變化,在配合治療的同時,積極調整心態。
尋求支持。當血糖控制遇到困難時,可與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說,尋求理解和支持。記者 胡程利 通訊員 呂利雅 屈海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