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危害性極大的一種疾病,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由于各種心臟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炎癥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各種慢性心肌病損和長期的心室負荷過重,以致心肌收縮力原發或繼發地減弱,使心臟心排血量減少,不能滿足機體代謝的需要,稱為心力衰竭。臨床上以器官、組織血液灌注不足,體循環和(或)肺循環淤血為主要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由于心力衰竭幾乎都伴有各器官明顯阻性充血(淤血)的表現,故又稱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多為器質性心血管疾病經歷了一個長短不一的代償過程,當心肌收縮力嚴重減損,心臟和血循環失去代償能力時,逐漸出現心輸出量減低、器官和組織灌注不足和體循環淤血的癥狀。心力衰竭是一種漸進性疾病,呈進行性發展,常是各種心臟病變的終末階段,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運動耐量下降及液體潴留等。治療心衰的目標,不僅是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而且針對心肌重構的機制,延緩和防止心肌重構的發展,降低心衰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心力衰竭的分類有哪些?
根據其發展的速度可分為急性、慢性,以慢性常見,急性見于急性心臟疾病引起的心衰(比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根據發生的部位可分為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根據射血分數是否正常分為射血分數降低型、射血分數正常型。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哪些?
基本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見病因為慢性心血管疾病,如風濕性心瓣膜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擴張型心肌病等。冠心病所致的心肌纖維化,繼發于心肌梗死的左心室壁運動異常或室壁膨脹瘤,也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
主要誘因包括: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最重要的誘因;
心律失常:各種心律失常均可誘發,(如心房顫動、撲動等),可使原有心臟功能不全突然惡化,而出現心力衰竭癥狀。
生理或心理壓力過大:勞累過度、情緒激動、精神過于緊張;
妊娠和分娩:心臟負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
血容量增加:如攝入鈉鹽偏多,輸液或輸血過多、過快;
其他:如貧血、甲亢、多發性肺小動脈栓塞、風濕熱活動、洋地黃中毒等可使慢性心力衰竭加重,并使之發展為難治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分幾級?Ⅰ級:病人患有心臟病,但平時一般活動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癥狀;
Ⅱ級:體力活動輕度受限。休息時無自覺癥狀,但平時一般活動可出現上述癥狀,休息后很快緩解;
Ⅲ級:體力活動明顯受限。休息時無自覺癥狀,低于平時一般活動量即可出現上述癥狀,休息較長時間后緩解;
Ⅳ級: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休息時也有心衰的癥狀,體力活動后加重。
如何通過檢查判斷有無心力衰竭?
心電圖:可發現既往心肌梗死、左室肥厚、廣泛心肌損害及心律失常信息。胸部X光片或胸部CT:可見心臟增大、肺淤血、肺水腫及原有肺部疾病信息。
超聲心動圖:診斷心包、心肌或瓣膜疾病;區別舒張功能不全和收縮功能不全;定量或定性房室內徑、心臟幾何形狀、室壁厚度、室壁運動,以及心包、瓣膜和血管結構;定量瓣膜狹窄、關閉不全程度,測量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和收縮末期容量。估測肺動脈壓。為評價治療效果提供客觀指標。
心衰標志物:B型利鈉肽(BNP)及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是心力衰竭患者的標志物,經治療癥狀改善后該值可以下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注意哪些方面?
預防病情加重:積極治療原發病,避免各種誘因:育齡婦女在醫生指導下控制妊娠與分娩。
預防感染:注意預防感冒,防止受涼,根據氣溫變化隨時增減衣服,出汗后注意保暖;根據心功能情況適當參加體育鍛煉,運動訓練可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可以降低神經體液活性,減慢心室重塑,減緩心力衰竭的進展;冬春季外出最好戴口罩,盡量不去人口密集的場所。
休息:是減輕心臟負荷的重要方法,包括體力的休息和精神的放松。休息方式和時間根據病人的心功能情況而定。
飲食:原則為低鈉,低熱量、清淡、易消化、足量維生素、無機鹽、適量脂肪、產氣少的食物,禁煙酒,少食多餐,防止飽餐誘發或加重心衰,特別注意控制鈉鹽。
服藥:慢性心力衰竭需要長期依靠藥物控制,按醫囑長期服藥能夠有效減輕癥狀,如心慌、胸悶、呼吸困難、疲乏無力,消除水腫,從而改善心功能,當心功能改善后,生存質量將得以提高。熟悉所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時間、方法、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預防方式,定期隨訪,出現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心慌、胸悶、黃綠視等必須立即停藥就醫。
(曹曉燕 屈海洋)
□ 張家口市第一醫院心內三科 孫小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